北京“文物医生”琅琊山抢救石刻文物
历时两年多,安徽滁州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抢救保护工程前不久通过验收。其间,来自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文物医生”们不仅修复了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还发现了此前从未被记录的北宋治平年间的石刻文物。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宋代大文人欧阳修的名篇让安徽滁州西郊的琅琊山名闻千古,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有“天下第一亭”美誉的醉翁亭。苏东坡、杜符卿、辛弃疾……千年来,众多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名篇佳作,也让琅琊山的石刻、碑刻成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因为常年的风侵水蚀,琅琊山古建筑和石刻、碑刻损毁严重,有些甚至面临着消逝。2017年,由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承担的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抢救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张兴介绍,本次项目计划修复琅琊山摩崖石刻、碑刻共263件,其中最早的始自唐代,更多的是宋元明清的石质文物。
琅琊山最负盛名的醉翁亭历史上曾数次经历“复建”,如今矗立在人们面前的是光绪时期的“作品”。“天下第一亭”虽已不复旧容颜,但亭畔一块镌刻着苏轼手书《醉翁亭记》全文的宋刻石碑至今犹在。张兴介绍,这块石碑目前碑面文字仅存不到一半,贯通碑刻有一条横向的大裂隙。“即便如此,《醉翁亭记》的题目和‘苏轼书’的落款仍然清晰可见,东坡率意舒展的气度历历在目。”张兴说。清理碑体表面的污染物后,工作人员们对横贯其上的裂隙进行了灌浆修补。
“这块碑,我们修了一年。”之所以修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工作人员除了为它“治病”以外,还对它进行了监护和“体检”。前后一年,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团队监控着文物周边的温湿度变化和石刻本身的表面强度等指标,寻找环境变化与碑刻“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防止文物病害劣化。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碑刻进行了三维扫描,对文物信息进行全方面的提取。保存文物的数据档案,同时也为以后的修复提供可查之据。“这块石碑目前碑面文字仅存不到一半,这是文明的遗憾。希望我们能通过科技手段,将这些文字完整保留下来。”张兴说。
此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块北宋治平二年的碑刻。张兴解释,“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历1065年,‘偶遇’900多年前的石刻文物令整个团队都感到振奋。”目前,这块此前从未被发现和记录的“第264块石刻”已被当地文物部门记录在册,并开始申报后续的保护方案。(北京晚报记者孙乐琪)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