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博物馆今起推出“良工守物”本土文物修复特展 

时间:2020-10-30 10:32 发布于:文物频道编辑:A001  来源:宁波晚报

昨日,宁波博物馆一楼东特展馆,一张朱红色大漆罩面裱画案夺人眼目。74岁的古字画修复名家姚爱娟正在和学生一起仔细擦拭桌案,为装裱技艺展示做准备。从今天起,“良工守物——宁波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示暨姚爱娟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及成果展”将在这里推出,重点展示字画、陶瓷、竹木漆器、金属器四大类文物的修复过程。

“这是一场完全由宁波文物工作者自主策划推出的特展,集中展示宁波本土文物修复工作。”策展人段廉廉说。

字画修复技艺直面观众

“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明末装裱大师周家胄《装潢志》开篇,被放大置于展厅入口。“这是我们文物修复工作的纲领,也是初心。”段廉廉告诉记者,她是宁波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团队的一员,目前主要跟随姚爱娟学习字画装裱修复。

姚爱娟是宁波市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曾协助修复天一阁藏国家一级文物宋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绢本)、明陈洪绶《梅花山禽轴》等著名作品,经手书画达1600余幅,被誉为宁波的“画郎中”。2017年,她被聘请到宁波博物馆授徒传艺,三年来,团队已完成94件(套)馆藏书画的装裱修复。

姚爱娟团队字画修复技艺和成果展示是本次展览的“展中展”,也是重头戏。为了让观众近距离了解有关工作,展览特地将不对外开放的文物修复中心整体“搬”到了展厅现场,裱画案、晾画架都是工作室的原物。

“裱画之前先要擦桌案,然后制作糨糊、托画心、剪裁、镶嵌、上墙……”伴随段廉廉的描述,姚爱娟将装裱技艺一步步展示。“展览开放后,观众有机会在这里看到姚老师的工作现场。”段廉廉说。

修复背后有文物密码

此次展览是宁波博物院首个以文物保护修复为主题的综合性修复技艺和成果展。“赏延素心——(纸本)书画保护修复”“瓷韵新生——陶瓷器保护修复”“化朽为奇——竹木漆器保护修复”“吉金永存——金属器保护修复”,每个单元都从病害状况、修复技艺、文物修复过程和修复案例等几个方面,直观传达一般性文物保护修复知识、记录文物修复的具体过程和细节。

“为了配合修复展的主题,我们的展牌说明也是特别制作,带有科普性质。”段廉廉说,修复前的照片、细节对比图和修复小故事都有清晰表达。

她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字画修复中可以看到前一位装裱师的技术和态度。本次展出的清朱承《山水图轴》,“上一任”装裱师的补纸在颜色、材质选择方面非常成熟;而清王引孙《花卉条屏》《荷花条屏》的“前任”补纸粗糙,形成鲜明对比。

清童槐《庭园祈福图轴》在修复前画心残损严重,纸质酥脆,拓裱难度大,姚爱娟团队经数月努力,修旧如旧。童槐是宁波月湖畔银台第主人,观众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这位乡贤的手迹。

“字画修复时还会碰到一些特殊材质的纸张。”在一幅清代金笺扇面前,段廉廉说,原画心采用的是涂刷金漆的特殊纸张,为找相同质地的纸,她花了整整一个月。而接笔、全色是字画修复常用技艺,观众可以在清吴熙载款《篆书六言对联》的“砚”“山”两字中找到细节。

文物修复还会给文物鉴定提供依据。比如宁波博物院藏清刘墉款行书轴和王铎款草书轴,前者印章只有方框没有内容,后者印文不全,“这就是作伪者不自信的表现”。

全方位展示本土修复技艺

除了字画,宁波的陶瓷器、竹木漆器、金属器保护修复工作也各有特点。字画更多讲究“古法”,而其他门类“科技保护”的意味更重。“文物修复很多时候是‘中西医’一起看。”段廉廉说。

本次展览有一个“西医”展区,与姚爱娟的“中医门诊”相对应。如果说中医是“望闻问切”,西医就是“视触叩听”。“古法”和“今术”相结合是当今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特征。很多时候,修复师须同时掌握两种“医理”,融会贯通,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文物优先选取无损检测,全面评估其现状及病害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保护修复材料,配合传统工艺实施修复。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水下文物遗存丰厚,出水陶瓷器很多时候就要看“西医”。“比如关键步骤清洗和脱盐时,使用化学试剂需要慎之又慎。还有河姆渡等遗址出土的竹木漆器,很多保护工作也更多依赖科技手段。”段廉廉说。

至于金属器的修复,宁波博物馆藏孔庙铜礼器140余件最有代表性,这是国内现存最完整、最成体系的地方官学孔庙祭祀礼乐器之一。2016年起,宁波博物馆陆续对这批藏品进行保护修复,在2018年推出了“国之祀典——清代宁波孔庙祭祀礼乐器”大型原创展览。这就是科技的魅力。

据了解,宁波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开展至今将近5年,取得的科研成果颇丰,已完成院藏和其他文博单位文物的保护修复1000余件(套)。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褚楚/文 胡龙召/摄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