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7个项目
近日,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公示了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西昌火绘、缸窑土陶制作技艺、西昌泥塑、董氏三环一气循环术、坐式养生八段锦、川兴大蜡会、礼州春节庙会7个项目将被列入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先荣(邛都洞经音乐)、陈华英(彝族餐饮习俗)二人将被认定为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至此,西昌市已有1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州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人被认定为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非遗项目特点鲜明、辨识度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西昌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些项目保存完整,记录了邛都文化的源起和流变。
西昌闪亮的文化符号
非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基因密码”,承载着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文脉。非遗作为人类创造力、想象力和劳动的结晶,深藏于经史子集,留存于传统伦理道德,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
西昌市,作为凉山州州府,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荟萃于此,传承久远、内涵丰富。近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大,先后挖掘整理出以洞经古乐、古琴、木雕、火绘、传统彝医药、养生八段锦、黄联刺绣、雟砚雕刻技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珍贵非遗资源,涵盖了传统民俗、彝族音乐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众多门类。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技艺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西昌市闪亮的文化符号。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为让文化遗产永续传承,近年来,西昌市文化馆通过挖掘、整理和保护,专门建立了西昌非遗数据库,并打造了非遗展厅,向游客集中展示西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彩魅力。绣艺精湛的黄联民间刺绣,如山水写意般温婉雅致;精雕细琢的木雕工艺,赋予民族人物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巧手匠心的编织,让十二生肖和花鸟虫鱼等小动物以别样的美感定格在时光里……漫步在非遗展厅里细细品味这些千姿百态的非遗文化,就像享受了一场西昌文化的“时光之旅”。
文旅融合发展,是目前西昌市进行非遗“活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也让非遗从展架上走进生活里,融入旅游中。如今,不少非遗项目通过精心的艺术包装和升级打造,与西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走上了生产性保护的良性道路。另一方面,西昌市还积极做好非遗传承教育工作,不断丰富非遗传播形式,通过开办非遗展、非遗课,让非遗进学校、进课堂、进景区、进社区,使非遗真正“活”起来。
此次州级项目和传承人的成功申报,对于进一步加强西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资源抢救、保护、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西昌市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力度,逐步建立、完善西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评审认定工作即将展开。(据西昌都市报 记者 王勇燕)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