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耀都梁之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因梁平古称梁山而得名。它是川剧灯腔在渝东片区的代表,最早起源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本地人称“包头戏”“端公戏”或“胖筒筒调”,外地人称为“梁山调”。
梁山灯戏是吸收了巴渝民歌、民乐和民舞的艺术精髓而形成的一种活泼、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剧种,以“扭跩跳、嘻笑闹”为特点,乐曲短小,曲调清新,旋律明快,朗朗上口。它的声腔主要由胖筒筒灯弦腔、神歌腔和小调组成;经典剧目主要有《祝庄访友》《湘子渡妻》《青丝泪》等;它所演内容主要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极具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民间地方色彩。梁山灯戏的声腔独树一帜,并流传影响了长江中上游部分地方的戏曲发展,在中国戏曲声腔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1年,梁山灯戏《招女婿》《卖驴》参加全国第11届群星奖比赛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银奖。2018年,创作排练的梁山灯戏《好人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并赴京参加了“2018年全国优秀戏剧汇演”,得到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
2006年,梁山灯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区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传承教育基地1个,传承基地1个。(节选自梁平日报 2020年10月13日 第四版 文化)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