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铺就河北农民致富路 

时间:2020-10-10 21:42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国庆长假期间,在河北丰宁中国马镇“非遗+扶贫”展示厅,游客们把“满族宫灯”展示台围得水泄不通。摊主张桂贞一边展示制作技艺,一边回答游客的问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宫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张桂贞的宫灯工坊已招收了70多名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他们家里没事了就来工坊做灯,每个月都有千儿八百的收入。”张桂贞说。

近年来,河北省聚焦脱贫攻坚,出台了一系列“非遗+扶贫”优惠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地建设非遗扶贫工坊和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动对当地贫困劳动力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增收。

授之以渔 让老百姓坐在炕头上赚钱

疫情期间,丰宁县五道营村村民丁君方每天上午10点准时在微信群里交流剪纸技艺学习心得。丁君方几年前因患病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艰难,2019年5月,村里让他和老伴到村里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习剪纸。说起这挣钱的手艺,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坐在炕头上就能赚钱,去年半年的时间,我和老伴儿凭借剪纸赚了4000多元。”

丰宁是国家级贫困县,约有1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该县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各类非遗项目有61项。作为全国“非遗+扶贫”试点县,丰宁在县城建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在乡镇和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鼓励非遗技艺传承人“开门收徒”组织技艺培训班,让村民在自家院里就可以挣到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丰宁累计组织非遗培训班200余次,培训学员60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30%。

“以技扶贫,可防止返贫。”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那书晨说,河北省拥有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变为产业,在扶贫攻坚中惠及当地百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在学到技艺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远近闻名,为助力扶贫,郭家坊土纺土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走访了周边11个乡镇、50多个村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传授纺织技艺,送线上门、收货到家。“贫困人员以在家加工为主,时间自由,干得多挣得多。每人年收入最多能达到一万多元。”郭家坊土纺土织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围场县邵家店村党支部书记柴景英结合村情实际,带领留守妇女发展满绣,吸引56户参与,其中贫困户就占了18户。柴景英还开展满绣高级技艺培训,累计培训初级绣娘60人、高级绣娘3人,使村内的留守妇女有了致富的手段。

一艺在手,终身脱贫。如今,河北省非遗扶贫已成为因地制宜、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并不断衍生出新途径、新渠道、新模式,持续激发百姓脱贫的内生动力。

传承扶持  让百姓在家门口挣钱

素有河北产粮第一大县美誉的宁晋县,也是著名的“中国工笔画之乡”。该县将工笔画作为产业培育,鼓励工笔画室与非遗工坊相结合、非遗工坊与扶贫相结合,催生了数以千计的草根画家,现在有从业人员7000余人,并有300余家画室分布在全县10多个乡镇30多个村,非遗文化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

如何重新拾起散落民间的非遗,使其成为致富农民的新兴产业,今年以来,河北省先后出台《关于河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河北省“非遗+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方案》等,推动非遗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让百姓在家门口挣钱。

“家里没事的时候就来这里做工,计件算工资,每个月差不多能挣一千多块。”家住蔚县崔家庄村37岁的段海敏,是村里的贫困户,在蔚县剪纸阳光家园已经工作两年多。蔚县剪纸阳光家园是当地重点扶持的站点,是以招收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为主要对象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他们的理念是,让贫困户不再“等、靠、要”,而是以技为生,进而脱贫致富。

顺平县伍郎村村民刘五代是“宫廷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刘五代致富不忘乡亲,他在全县开设10个加工联络点、66个专业小组,带动36个村866户村民年增收687万元。

河北省文旅智库专家梁勇说,“非遗扶贫”实际上是将传统技艺向更多贫困人群普及,通过他们掌握的非遗制造技术,既可实现居家增收,还解决了农村留守人口的就业问题。

多措并举 “非遗+”惠及更多百姓

“草编是个宝,农民离不了,掐个辫子辑个草,油盐酱醋有钱了,灾年能换粮,丰年添衣裳。”在大名县,类似这样的顺口溜流传了多年。现在,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名县草编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结合乡村实际,大名草编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群英,探索出了“传承人+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公司+农户+贫困妇女”的扶贫模式。同时,王群英利用8个农村草编传承基地,帮着贫困户和有草编制作创业意向的农户提升就业、创业和增收能力。据统计,大名县利用草编技艺帮扶当地50余名贫困妇女脱贫,带动1000余名农村妇女增收,相传始于秦朝,经过140道工序制成的衡水侯店毛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侯店毛笔厂家所在地,衡水市桃城区积极探索出“非遗+工厂+农户”的模式,开设多家毛笔加工厂,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使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广宗县的柳编协会,使广宗柳编由小作坊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培训、教学、体验、销售、推广等多种形式的重要扶贫平台。协会给体弱年迈人员安排适当工作,吸收和扶持大批贫困家庭成员,为周边贫困户致富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学锋介绍,近年来,河北省聚焦精准脱贫,探索多种模式,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和居家就业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河北省共建成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5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59家;累计培训6万余人次,带动近10万人就业,2万余人达到脱贫标准。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