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呷古彝绣村“非遗”老技艺 绣出新生活
8月29日下午,29岁的吉克妹美木背起9个月大的孩子准备离开呷古村彝绣工坊,她已经完成了最近一批30余双彝绣袜子的订单,赚了大约450块钱。2014年,吉克妹美木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就在今年底,她家已有望实现脱贫。
彝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技法粗犷、颜色浓烈,具有独特的彝族风情,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呷古村,“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几乎家家户户的女孩子从小就会开始接触彝绣。早年间,人们刺绣、制作服饰等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并没有能够使这门手艺产生经济价值,为了补贴家用,吉克妹美木也和大家一样,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
“彝族女孩成家后,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往往难以再继续打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很大。”工坊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因此,我们想发挥出彝族女孩刺绣的专长,让她们在家门口也能增收。”
如今,呷古村已成立4个彝绣合作社,通过“非遗+时尚+电商”的模式,不仅让“彝绣”走了出去,更让“彝绣”带动村子发展。据悉,2019年,呷古村销售彝族服装、包包、围巾、装饰品1000余件,创造利润10万余元。
“去年,我们和唯品会达成了合作,今年又和越西县福银苦荞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村子里订单明显多了起来。”呷古村负责人告诉记者。
现在,来到工坊做“绣娘”,已经成为呷古村妇女们的“新时尚”。据介绍,去年工坊刚成立时,“绣娘”只有70多名,随着今年订单的增多,“绣娘”已增加到700多名,翻了近十倍。
“在这里做刺绣,既能照顾家庭,也能挣钱补贴家用,方便多了。”吉克妹美木说,在她家里有两个孩子,小的孩子上幼儿园,最小的还在吃奶,每个月光是尿不湿就要花费300多块钱,考虑到孩子未来上学,家里仅依靠丈夫在工地做工的收入远远不够。“到这里做绣娘,一双袜子能赚15到20块,一条围巾大约能赚30块,每天至少也能收入100多块钱。”吉克妹美木粗布估计了一下,“只要订单稳定,一年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交完这一批的订单,她又领了大约20双袜子和4条围巾回家加工。阳光下,她笑得很甜。(记者 王滟雨 摄影报道)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