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宣恩大力传承猴儿鼓非遗文化
8月10日,宣恩县高罗镇黄家河村正进行猴儿鼓表演,10余名表演者围绕几面大鼓,模仿着猴子的动作,倒爬树、偷供果、戏鼓、听鼓、拖鼓……生动活泼,惟妙惟肖。表演者时而击打鼓边,时而击打鼓面,鼓声悦耳,风韵独特,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
猴儿鼓也称为苗鼓,是鄂西南苗族人民在还大牛愿(也叫椎牛会或椎牛节)时,进行“踩鼓”仪式中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因模仿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而得名。2009年1月,猴儿鼓成为第二批州级非遗项目。
77岁的张永华是猴儿鼓县级非遗传承人,从事猴儿鼓艺术表演60年,一直在家乡进行猴儿鼓的宣传、表演、整理和培训,培养了近40名猴儿鼓非遗传人。张永华说:“一个好的猴儿鼓手,要懂得观察,要会不断地创造,这样才能把猴儿鼓演好,不然就会演成猴儿把戏。一套猴儿鼓打了一辈子,还可以再改进,再逼真一些。”不竭的艺术追求及几十年的人生揣摩、体味,使张永华的猴儿鼓表演愈发精彩。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多年来,宣恩县不断加强对猴儿鼓的传承与保护。20世纪50年代,经宣恩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和提炼,猴儿鼓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性的娱乐舞蹈,登上了大雅之堂。现已成为集鼓、乐、舞一体的舞蹈形式,整个舞蹈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还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极具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价值。(全媒体记者牟凡 实习生张晓端 通讯员张子家)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