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罐匠”母先才的非遗传承“执念”
新华社贵阳7月31日电(记者刘智强)在“窑罐匠”的手中,一坨瘫软的泥就能制成一个精美的花瓶。每年12月份,家住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的母先才,开始寻地挖泥,浅到20厘米,深到8米,挖够8万斤,储存使用一年。
今年52岁的母先才是贵州省级非遗花茂土陶的第四代传承人。相传在清光绪年间,花茂村一带便开始有人使用白泥烧制陶器。直到20世纪80年代,土陶业兴盛一时,全村超过60%的家庭将其作为副业。
时至今日,母先才开设的母氏陶艺馆已是村里现存唯一的陶艺作坊。严峻的传承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他总向人说,他的心底有份“执念”——花茂土陶未来的传承不能仅停留在纸上,传承人需要一心一意和实际行动,要让更多人学会制作土陶。
走进母氏陶艺馆,一股淡淡的土腥味扑鼻而来。这时,身穿格子衬衫的母先才挽起袖口,开始和泥。他告诉记者,和泥要掌握好湿度,“太硬了不行,太软了也不行,泥和好后还要用塑料薄膜盖好,一段时间后整块泥的湿度会变得更加均匀。”
做土陶近40年,母先才的手较常人偏硬,布满老茧。坐在快速转动的电动拉坯机前,只见他的手微微一动,一块泥很快变成花瓶形状。在他看来,土陶制作工艺本身不难,难在要坐得住、有耐心。
母先才13岁开始学习制作土陶,他告诉记者,想要熟练掌握这门手艺,需要2到3年的时间,“过去做土陶是为了谋生,要尽可能多做一些大蒸锅、大酒坛,但总感觉枯燥无味,近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开始做土陶旅游商品,追求的是‘小而精’。”
在母氏陶艺馆的展示架上,摆放着不少母先才同前来研学的学生联合创作的土陶制品,一些图案和装饰既精美又不失艺术感。母先才说,截至目前,已有50多个学校同他达成协议,定期前来研学。
他也经常会给前来学习、体验的学生讲课。他始终认为,相比于使用机器和模具,手工制作土陶的魅力在于每一个成品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为了制作出更多精美的土陶制品,母先才买来几十种彩釉。
拉坯成型后的土陶制品在晾干、上釉后开始用“窑”烧制,这也是当地村民过去将从事土陶制作的匠人称作“窑罐匠”的原因。同样是烧制,过去与现在大有不同,过去用的是土窑,要生火,而现在用的是电窑,插上电即可使用。
母先才说,过去用土窑温度难以控制,烧制的土陶会有20%的残次品,如今电窑可以调节温度,基本不会出现残次品,“从窑中取出后,再经冷却,一个完好的土陶便制作完成。”
现如今,母先才的梦想是在花茂村建一个“花茂土陶展览馆”,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向游客讲述土陶制作的全过程。尤其像用泥盘拉坯、用土窑烧制这样的老做法,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难以抹去,他说,这些都应作为非遗文化的记忆,保存下来。
最近,母先才盘算着开始收学徒。“我可以管吃管住,给学徒发工资,但前提是这些人一定是真的对这门手艺感兴趣。”母先才说,制作土陶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他要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这是他的使命。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