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纸坊阳戏:穿越300年的土家“非遗”艺术 

时间:2020-07-15 15:37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沿河纸坊阳戏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史料介绍,相传明朝武将宋朝美奉朝廷之命,率兵进入川黔讨伐土司之乱,后居沿河纸坊村,成为纸坊土家阳戏第一代掌坛人,第二代掌坛人为宋继贡和宋继鑫,现在已传到第十二代掌坛人。

近日,记者驱车到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纸坊村,专访了纸坊阳戏第十二代掌坛人宋绍连。

走进纸坊村,浓厚的土家阳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村口到村寨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多彩生动的阳戏宣传壁画,行走在村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土家阳戏的活态博物馆。

纸坊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寨,座落在半山的一个小盆地内,几乎四面环山,村里大多数村民姓宋,从村里的墓碑古迹显示,村寨有几百年的历史。

随同采访的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崔少奇介绍,村里阳戏宣传壁画是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资助的,在县城请艺术老师根据纸坊阳戏的表演内容创作的。

参观完宣传壁画,记者走进了纸坊阳戏第十二代掌坛人宋绍连的家。宋绍连见有记者采访,十分高兴,感觉沉寂多年的“老手艺”又有了新希望,连忙抱出他自己编写的“纸坊阳戏”唱本,并向记者讲述阳戏在纸坊的发展历史。

宋绍连介绍,纸坊土家阳戏又称“木脸戏”或“鬼脸壳戏”,相传已有300多年发展历史,主要特点是表演者戴着木制面具,夸张式扮演角色表演歌舞,当地人称“跳阳戏”。

纸坊阳戏是一种原生态戏剧,它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研究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纸坊阳戏”被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绍连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面具和表演形式上看,阳戏与傩戏有些相似,常常被人们认为阳戏就是傩戏。

“傩戏分阴戏和阳戏两种,阴戏是娱神,主要是为驱邪避害、消灾求运而表演。而阳戏是娱人,主要是为祈福贺喜而表演。如寿辰、生子、婚嫁、立屋等。”宋绍连说。

纸坊阳戏的声腔、曲牌、表演形式质朴而独特,表演时,角色穿戴特制的服装和面具,锣、鼓、唢呐、二胡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庄重诙谐,文、武、美、丑相戏,剧目故事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目前保留经典剧目有《满门贤》《骂夫回窑》《湘子化斋》《庞氏镇台》《美女梳头》《西盆接掌》《关爷开场》》《关爷扫荡》等。

宋绍连说,在纸坊村,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跳阳戏,初一主要是跳土家花灯,十五主要是跳阳戏,是全天候展演,晚上结束后就送戏。

“平时就是哪家请就去哪家跳,去跳的时候,主人家要点灯,燃放花炮接戏,结束临走又要燃放花炮送戏,每场戏主人要摆放艺事钱,一般是0.12元、1.2元、12元、120元……按这个规律数摆放,我们当地人称‘月月红’。”宋绍连说。

宋绍连已近70岁,从小就跟随祖辈父辈看阳戏,十几岁开始学跳阳戏,文革期间阳戏被禁跳,没收了工具道具,戏班被解散,文革结束后才恢复戏班。

“在九十年代以前,很多村民都会唱几句跳两段,村里的戏班有好几十号人,那时人们都没有外出务工,文化生活也不丰富,玩灯跳戏是村里最热闹的集体活动,跳戏时几乎全村老少都参加。”说起以前跳戏的热闹场景,宋绍连十分兴奋。

宋绍连说,他的父亲宋绪全是个“戏痴”,不管是上山干活,还是吃饭休息,经常都要哼上几句,有时干活累了,还要在田间地头跳两段。

后来,随着电视、手机和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外出工作和务工越来越多,阳戏也就慢慢被人们所淡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一是难背唱词怕麻烦,二是没有收入难以为生,就连我三个儿子学会了现在都不喜欢表演了,村里的戏班也从原来的几十人,到现在只有十多个人了。”人们对阳戏的冷落,让宋绍连越来越感到失落。

听说记者来采访阳戏,很多村民都聚到了宋绍连家的院。说起阳戏,年纪老的村民就来了兴趣,还搬来乐器,现场唱了起来。

“好久没有跳了,唱词有些生疏,以前我们戏班的服装、乐器和道具都是破旧的,自从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县文化部门出资给我们全部换成新的,但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用几次。”74岁的戏班成员宋绪成,一边调试着二胡一边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在整个黔东地区,还没有听说过哪里有保存完好的阳戏文化。采访中,村民们都希望能想到办法,把这个发展几百年的土家文化“宝贝”好好传承下去。

村民周永清和宋绍孟都是村里的“戏迷”,周永清是沙子街道大漆完小的教师,村里的阳戏宣传壁画就是他利用周末时间参与策划创作的,宋绍连的阳戏唱词文本也是他帮助打印成册的,为纸坊阳戏的传承出了不少力。

宋绍孟以前当过纸坊村的村主任,那个时候也为村里阳戏班子的建设做了很多工作,后来没有任干部了,就到外面发展去了,很少参与阳戏班子的事。

宋绍孟说,现在的戏班成员年龄老化了,表演缺乏艺术性,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无法完成,观赏性不强,另外剧目内容也缺乏创新,时代性不强,吸引不了观众。

“希望能有戏曲方面的专家来村里指导,对阳戏的唱词和表演进行创新,增加更多的艺术元素,使纸坊阳戏更具时代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宋绍孟说。

宋绍连和周永清也认为,要想把纸坊阳戏发展好、传承好,还要在阳戏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最好是在村里建一个有古代戏曲文化特色的戏台,让阳戏表演有固定场所,更具有“原汁原味”特色。

“现在我们最期望是在村里建一个‘纸坊阳戏’陈列馆,把阳戏的发展介绍、服装、面具、乐器和相关工具道具全部展示出来,并成立‘纸坊阳戏’研究室和传习基地,把阳戏逐步向“研、教、学、演、产、观”一体化方向发展。”这是宋绍连这个第十二代掌坛人和省级非遗传承人最大的心愿。(微沿河文波)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