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一一快速地建立归属感是十分必要的 

时间:2020-07-11 22:46 发布于:读书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一快速地建立归属感是十分必要的

汝城县反贪局 黄成彬

近日,我读了一本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下的最有影响的,但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所谓“乌合之众”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看过勒庞写的这本书之后,彻底颠覆了我对群体的认识,作者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这本书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之后,我对于书中三段话特别有感触,这些话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的种种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环境对单个的人或群体的影响都是非常大而且非常广的,古有孟母三迁、伤仲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这些故事都提到了环境决定论的重要性。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的观点之一。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个学派最早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者J·华生。他写道:“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父母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行为主义》1921年版)。在同年发表的《婴儿心理的研究》一文中,他说:“五岁以前婴儿的人格,可任我们的意志造成或毁灭。”

解放前,环境决定论在我国也有一定影响,如郭任远先生就持这样的观点。他在1929年出版的《心理学与遗传》一书中明确提出:“个人之所以为个人,完全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生长在什么社会就变成什么人。”

华生关于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完全是他的行为主义基本观点的具体体现。这个基本观点是:人们的行为由外界刺激决定(刺激—反应)。

因此,在一个环境适合的情况下,同样会造就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这种英雄主义成就了领袖。"领袖"一般是指正在进行或曾经进行某项较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某些较有影响力的组织的最高领导人(一般为褒义),比如"太平天国起义军领袖洪秀全"、“革命先驱领袖孙中山”、“种族平等权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伟大领袖毛泽东"等等;

纵观历史,英雄豪杰很容易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每个领袖都凝聚了他的民族的理念和梦想,使得大批军队愿意追随他的领导。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领袖们的功绩和成就带给后人的利益,已经远超过他们的成就本身。在战场上,这些领袖能够鼓舞其军队克服恐惧,并且完成不可能的目标。

在文明社会中,这些人物能够将各种不同的目标和意见凝聚成一个有力的、统一的焦点。一旦组织成功,这些社会实体就能够推动其社会持续朝着他们所期盼的光明远景前进。

反之,如果群体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那么在世界史上,不仅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而且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还有书中说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或组织的依恋、承诺与忠诚。

实际上,在企业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新员工入职以后,不知所措,真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看着别人忙碌的时候,自己却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领导过来的关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进行引导,新员工还是不能快速地上岗,自己找事情做,因为不知道是对是错,沟通也会成为一种障碍,别人在忙,你又不好意思去打扰对方,别人不忙的时候,若是不主动与你交流,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冒然,所以影响了进入工作角色的效率;

另外也会产生压力,总是会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越是有压力,就越容易做错事情,若是发现周边的情绪不对,有可能就会做出本该避免的选择;

所以快速地建立归属感是十分必要的,不是等到员工进入公司以后开始建立归属感,搞什么培训,人家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要用执行力说话,要把事情做到实处,让新员工用心去感受,他才会相信这的确是真的;

可见,归属感在一个企业、国家、社会中都占着十分举足轻重的地位。群体中的个人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感,甚至不惜牺牲智商的代价。

假设一个企业合理的利用了个体对企业的这份归属感,那么这家企业肯定会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会十分有名,打造出属于自己品牌效应,这可以说都归功于群体的不懈努力;一个国家在管理着一群充满着认同感的人民群众,那么它定会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都有着共同的归属感,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和谐、稳定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然而,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概括地讲,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研究了两个基本问题: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湮没的?群体是如何沦为“领袖的囚徒”的?勒庞的深刻一如马基雅维利。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展示了统治者的牧民之术,而前者是被牧之民俯首称臣的驯服心理的演绎,或者说,领袖崇拜的心理解构。群体是无辜者亦是造孽者,从这个角度看《乌合之众》,实在像极了一部人类的悲剧史。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勒庞写的本书中的叙述不免有过分之处,对于群体的分析也仅仅止步于一种极端的绝对的情况。这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因此在内容上,我们也不需要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书中的观点,而是带着“批判的”的眼光去看待书中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接受书中的观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本书的作者勒庞也我们提供了很多参考性的建议,在我们面对“群体”的各种不当的表达时,比如“团结”、 “群众”、“人民”等,如何保持独立的判断,如何提防“群体心理”的侵蚀,也是对我们素质的一次真正的考验。但在现实意义下,我们也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明白人,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

吕涛,推荐《乌合之众》

“这本书毁誉参半但丝毫不影响它受到的追捧,很多名人都是它的忠实读者。现在互联网上的很多行为都可以通过群体心理来解释,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