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一之于生命,何为轻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一之于生命,何为轻重
第一次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在大学时期,当时和几个室友去校图书馆借书,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被它的标题所深深吸引,有一种悲壮的感觉,感觉很玄乎,很想拜读,于是就果断借阅了。
草草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记住了作者米兰 昆德拉,记住了作者简洁而优美的笔风,但对小说想要表达的生命之轻重却依旧懵懵懂懂。
毕业后,偶然的机会再见到本书,为了弥补大学时留下的懵懂,于是乎又细细品味了一遍,这才对本书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细品之下,与其说它是一般的通俗小说,它更像是一部哲理小说,充满着哲学智慧,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相信看过这本书的书友们肯定对作者引用尼采的永恒论来开篇印象特别深刻。尼采的永恒轮回是说生存的永恒沙漏将不断反复流转,而人类永远与之相随。本文里,作者通过引用尼采的生命永恒论,从它的正反面分别引出了生命“轻”与“重”的说法。
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里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昆德拉还说:“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第一遍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可以说完全不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所谓生命的“轻”与“重”,何为生命中的“轻”?又何为生命中的“重”?
就句面意思,“轻”是指负担消失,远离大地,远离真实的生活;重是指沉重的负担让我们贴近大地同时能充实的生活。读完两遍以后,我斗胆猜想这也许并非作者的最终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是想通过这一对比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轻与重”。
小说有四个主角,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读完全书,内心总还残留些困惑,他们生命中的“轻与重”到底是什么?他们的性格行为与困惑又该怎么解释呢?灵与肉又代表什么?媚俗又该如何解释?
小说的生命之“轻”主要由两个人物体现---托马斯和萨比娜。托马斯追求的生命之“轻”,是那种不被束缚的快感,就像他推崇的“性友谊”,没有爱情的牵绊,就像他和萨比娜之间。画家萨比娜则和托马斯一样,一样追求生命的“轻”,他们之间只有“性友谊”,没有责任,没有负担。更甚者,她似乎享受着以背叛逃离生命的“重”。她从捷克到瑞士,从到法国,最后到了美国,一旦感受到了生命而来的“重”她就开始逃离背叛。可是,尽管逃离,但那种一无所得生命之“轻”却从某种意义上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最可悲的是她无论怎么逃离都逃不掉她最厌弃的“媚俗”。
小说的生命之“重”则由特蕾莎和弗兰茨来彰显。特蕾莎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她坚持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即便她从小受母亲各种荒诞以及寡廉鲜耻的言行熏陶,甚至被继父觊觎她的肉体,但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生命中的“重”,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渴望能找到灵与肉的和谐。弗兰茨是萨比娜在法国遇见的情人,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大学教授。他一直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
但是他们的“轻”与“重”却又突出着多重的矛盾。比如托马斯,他追求着生命之“轻”,却不知在他遇到特雷莎后,渐渐爱上了她,为她舍弃了生命之“轻”,学会承担责任,所以最后在 “轻”与“重 ”的权衡下,托马斯最终选择了“重”。比如,特蕾莎,一个出生就承受着生命之“重”的女孩爱上了追求生命之“轻”的托马斯,她对他付出了无私的爱也想着能大方的成全他肉体的不忠,但是灵魂深处她依然追求者灵与肉的和谐。爱使特蕾莎从“重”走向“轻”,而这恰恰是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比如萨比娜,她自以为的“轻”却是一无所有和灵魂空虚,最终也没逃过自己厌弃的“媚俗”,这同样是生命难以承受的。比如弗兰茨,他一直循规蹈矩做好男人典范,但是当他遇见萨比娜,他被萨比娜的洒脱随性所吸引,毅然决然的选择背叛,背叛自己内心一直追崇的“道德”。但是与女大学生在一起后,他又想再次向萨比娜体现他的忠诚。如此反复,他的内心一直为“轻与重”所摇摆不定。
所以,之于生命,何为“轻重”?生命的“轻”与“重”,不能用好坏定义,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人生不过百年,如白驹过隙。,有人想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因此坚持不懈地追求着“重”。然而,有人疲于每天为生活奔波,受不了生活的沉重负担。于是,选择了生命中的“轻”。
而有的人,生来就是个矛盾体,既追求生命意义的体现又渴望灵魂的解脱,所以可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不知何为生命的“轻重”。生命中轻与重,灵与肉,其实本就很难协调,大多数人都是很尴尬地存在着,以一种矛盾别扭的方式生活着。
巴门尼德认为轻者为正,重者为负。那么,“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吗?其实不然吧,就像作者说的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的也是模糊的。因此,我们无法绝对的批判赞赏,更无法定义。这是对仅一次的生命的尊重!
之于生命,何为“轻重”?第二遍读完这本书,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仍然读不懂生命,但我的内心却有一瞬的沉重,是对生命的困惑,也是对自己既定人生的质疑。我想,我的灵魂渴望生命之轻,而现实让我承受着生命之重,你看这就是一个最鲜活的矛盾体了吧。那么你呢?你如何认为?
作者:磐安县第四中学汪舒舒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