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山歌传承人开门收徒80后接棒传承活态非遗
昨天,在众人的见证下,苏州市级非遗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顾凤珍“开门收徒”。3名80后青年拜师学艺,正式成为顾凤珍老师的入门弟子。作为非遗项目的白洋湾山歌,有着苏州地方独具特色农耕文化的烙印,其独特的唱腔和通俗的语言,至今深受民间百姓喜爱。“白洋湾山歌需要更多年轻力量加入,我很荣幸成为接力的第一棒。”顾凤珍大弟子沈婵说道。
白洋湾山歌诞生于有着丰富“稻耕、渔耕、花耕”文化的白洋湾地区,属于吴歌的分支。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成为居民,这些劳作时传唱的山歌,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姑苏区文化馆非遗部信虹红介绍,白洋湾山歌现有传承人面临严重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山歌传承人青黄不接,断代问题日渐突出。山歌不仅是‘乡音’,也是“我们的‘乡愁’。看着山歌面临凋零,我内心很着急。”顾凤珍说。
“非遗需要活态传承,活态传承就要有人去不断表演,大众才能听到并传唱。”信虹红表示,山歌不像其他非遗技艺传承如苏绣、牙雕,能立即显现经济效益。再加上白洋湾山歌里特有的方言、曲调,都不是现在年轻人熟知的,很多老苏州都未必能理解,传承难度自然更大。此外,白洋湾山歌大多是以前人们劳作时抒发感情之用,和演唱者的心情有很大关系,每一遍可能都不一样。顾凤珍的徒弟方柳对此深有体会:“山歌里包含很多白洋湾当地方言,学习山歌必须先过语言关,不断加以练习,才能唱出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
昨天,在拜师仪式上,三位学徒毕恭毕敬地向传承人顾凤珍奉茶并行三鞠躬。随后,顾凤珍向弟子回上一份特殊礼——“山歌传承授艺协议”。其实,近年来,为了传承白洋湾山歌,白洋湾街道在山歌的挖掘、整理、表演、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去年,和美社区开展和韵山歌嘹亮项目,完善山歌工作室阵地建设,让居民更直观地了解山歌文化的起源、发展。白洋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袁硕旻表示,下一步,街道将成立山歌协会,建立采风基地,召集一批新山歌先学骨干,提升表演团队,搭建线上服务平台等。为了培育下一代,街道还开设“和韵山歌传承课堂”,开设“娃娃学山歌”传承班,让山歌走进校园,以更多的艺术形式宣传推广白洋湾山歌。
摘自2020年7月4日《姑苏晚报》 记者 吴丽婷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