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区块原住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时间:2020-07-03 14:12 发布于:考古频道编辑:A001  来源:余杭晨报

走进瓶窑镇南山农居点,一幢幢两户一联的欧式别墅出现在眼前,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个私人小花园,两户大门间还规划了停车位。这是瓶窑镇大观山村的安置点,居住着因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征迁的400多户农户。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一年来,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给村民们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瓶窑镇大观山村党委书记俞卫立掰起了手指,“第一,大部分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我们村第一批征迁的400多户都已搬进新房,住上了宽敞的小别墅;没有征迁的区块也都进行了村庄环境整治,房屋外立面变漂亮了,村道变宽了,连绿化也更美了。”

“第二,政府为失地村民统一购买了养老保险,生活更有保障了。”俞卫立介绍,目前,大观山村已有1800多人购买了保险,400多人已经可以领到每月2000多元的养老金。“很多老人直说做梦都没想到能享受养老保险的福利,都夸政策好!”

“第三,遗址公园开放后,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讲解员、导游、观光车驾驶员、农家乐业主……如今,在良渚古城遗址内部及周边,常常能见到村民忙碌的身影。从遗址考古的见证者,到遗址保护的参与者,再到良渚文化的传播者,良渚遗址区块的原住民们不断适应着身份的转变,并寻求着自我价值,大观山村村民沈文德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现在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上班,负责观光车的管理调度。良渚古城遗址是世界遗产,能在这里工作,我很骄傲。”沈文德说,“有时候我还会为游客进行一些简单的讲解,告诉他们我家就住遗址边上,这是我们家门口的世界遗产。”

和沈文德一样,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工作的还有瓶窑镇长命村的村民梁仁明。2015年夏天,梁仁明在如今的遗址公园内,承包了8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去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这片五千年前先民就载种过的土地,从此备受世人瞩目。梁仁明辛勤耕耘的土地,成了游客眼中别样的风景。

“原来我们自己地上种的是普通的水稻品种,口感比较一般,收购价每公斤不到4元。”梁仁明说,“去年,遗址成功申遗后,我选择了一些口感好的晚稻品种来栽培。遗址公园里不用除草剂,不使用大型机器,水稻都是精耕细作,加上良渚文化的品牌效应,今年卖出了10元/公斤的好价钱,价格翻了近三番。”

眼下,梁仁明的大米正在热销,地里刚收的油菜籽,也都堆在仓库里等着榨油,他特意定制了精美的玻璃油瓶,让自己的农产品更具特色。“我的菜籽油已经收到很多订单了,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梁仁明说。

群众的幸福感总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申遗成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顺利开放,这一年来,良渚街道、瓶窑镇周边地区的文旅、文创相关产业也逐渐发展。瓶窑镇全面推进“古城联动古镇”发展战略,主动对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围绕瓶窑老街,推动瓶窑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良渚街道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相关企业设计研发包含良渚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硬脑科技”“凸凹设计”“曼文设计”等企业都推出了优质产品,将沉淀千年的“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的良渚精神不断延续。(良渚报道组 俞晓菲 通讯员 李力行)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