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寻找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里的“儿童”
六一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所以我们通常称六一儿童节为国际儿童节。中国第一个儿童节是1932年的4月4日。1931年,"上海中华慈幼协会"发起建议,希望政府规定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儿童节纪念办法,并于隔年的4月4日实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将中国的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并宣布废除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从此,每年的六一,学校、社会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会在许许多多类型文物中发现儿童题材的文物。这种以儿童为题材的文物滥觞于唐代晚期,在宋代大量出现,元明时期繁荣,清至民国则品种更加丰富。6.1儿童节临近,就让我们一起来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找找看吧。(温馨提示:6.1儿童节正值周一,博物馆例行闭馆。此时也是同学们刚刚返校复课的特殊时期,要抓紧时间学习校内知识,趁着周六周天或以后的节假日都可以来博物馆参观。)
看这里!金代花间童子:壸门内雕刻一有花有叶的花枝,在花枝上左上方的一枝条上攀附一童子。
看这里!持花童子:坐姿,面部丰满,大眼,圆鼻,小嘴,头发结辫扎于脑后,身体肥胖,上身穿一镶黑边的红色无袖短衫,坦胸露腹,下身赤裸,右臂微曲,手腕放于大腿上,拇指与食指间拿一黑色圆珠,左臂上曲,手持红花。两手腕及右脚踝处各戴一镯。
还有这里:宋代花间童子。壸门内有两个童子左右对称攀附花枝上。
化生并不是宋金时期才有的,在敦煌的魏晋窟,以及南北朝的造像中都不难发现从莲花中生出半个人形的画面,它们通常围绕在佛的四周,似乎正在听闻佛说法,这就是最初“化生”形象。“化生”一词 来源于佛教。佛教认为化生是一种高级的出生,凭借自己的修行或借助业力诞生。“化”与“花”同义,“化生”就成了“花生”,于是就出现了花生童子这一形象。唐宋时期“花生童子”逐渐出现世俗化,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北宋人李诫编写的一本叫做《营造法式》的书中可以了解到宋代建筑上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画,其中就有一种叫做“化生”的图案。据古代建筑专家梁思成研究考证,化生图指的就是花枝童子图。化生图包含有祈求家族人丁兴旺、多生男孩的吉祥寓意。(供稿:段跃辉)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