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田静:非遗技艺传承与保护需要更多的“守艺人”
非遗文化离不开保护和传承。首先是保护,再者就是传承,每个非遗项目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带着这份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去往北京,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5月21日晚,云南网记者通过微信视频电话与她连线,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云采访”。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现在人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田静委员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履职工作后,通过微信视频与家乡网友在线上聊感受、叙履职、话期待。
田静说,除了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外,她还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对紫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着强烈的执著。“用一块泥做成各种各样的器皿,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技艺。” 因喜欢而执著,为了守护这份技艺,田静在传承建水紫陶技艺的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0年。直到如今,她走到哪都要把这份技艺的传承心愿带上。
“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实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条件明显改善,但仍存在‘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问题,由此导致非遗传承人后继无人。”田静说,“人活则艺活”,非物质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人的传承。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田静像往年一样关注非遗传承工作,带去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田静表示,云南省共有百余项极具民族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地方特色手工业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传承难以为继,导致非遗项目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却鲜见非遗技艺传承专业,没有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
田静说,技艺传承的关键在人,“人活则艺活”,唯有如此,传统技艺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与艺术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与弘扬。“而职业院校正是技艺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田静认为,非遗文化离不开保护和传承,保护需要沉下心来做,需要对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技艺进行深入的整理和挖掘。
“如果由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可有效阻断非遗技艺流失,同时为传承人在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弟子奠定基础,使非遗技艺传承常态化。”田静建议,首先由人社部门牵头,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协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形成可供借鉴参考并具有普适性的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实施方案。
作为紫陶技艺传承人,田静也将充分发挥自身技艺优势,为更多想学习建水紫陶制作技艺的青年提供学习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建水紫陶的事业中去,让建水紫陶这一古老的技艺在薪火相传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云南网 记者 龙彦 赵黎浩 杨萍 李熙临 张成 李星佺)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