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网上网课 要读懂农村孩子的渴望与坚持
河南省洛宁县初中女生郭翠珠寒夜在村委蹭网学习的图片日前刷爆网络。郭翠珠家离村委大约一二百米,从1月31日起,她每天都会到村委蹭网学习,其父亲每次都会陪同,一般在晚上七八点结束。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协调联通公司,为郭翠珠家装了宽带,还送了免流量费的手机。(3月4日《新京报》)
在自媒体时代,寒门子弟的求学故事,也可以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村委办公室门外,“蹭网上网课”的女孩正在灯光下认真学习;她的父亲则蹲坐在不远处,目不转睛地凝望着女儿。看到这样的图景,有的人读出了农家子弟求学的不易,有的人读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有的人则联想到了城乡差距和教育公平。
习惯了蜻蜓点水的“浅阅读”,很容易让我们忽略“幕后的故事”。首先,“蹭网上网课”通常都在村委办公室内,当天在室外学习主要是因为房间刚消了毒再加上天气并不寒冷;其次,除了“蹭网”,这位初中生到村委学习还因为该村的“第一书记”是洛宁县思源学校副校长,能够得到一定的学业辅导;此外,平常到村委“蹭网上网课”的,并非只有她一个学生。
与“上山搭帐篷上网课”的艰辛与悲苦相比,“蹭网上网课”的在线教育,显然要容易和轻松一些。不用走几公里的山路,家里离村委只有一两百米;不用搭帐篷,可以利用村委的办公室;不会自己出流量费用,免费“蹭网”……然而,与城市的孩子们相比,乡村的孩子们因为网络信号和流量费用的问题,在“停课不停学”中处于更加弱势、更加不利的地位,却是不争的现实。
透过“蹭网上网课”,我们固然要看到城乡差距,也要读懂农村孩子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与希冀。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当下,只要孩子们愿意读书,许多农村家庭都会拼尽全力;“只要有一个读书的,这个家庭就有希望”,在外部世界看起来很艰辛悲苦的“蹭网上网课”,当事人或许觉得没有那么苦,我们要读懂他们的渴望和坚持。
小小的手机屏幕,犹如一根社会联结的纽带,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世界。对于农家子弟而言,暂时处于社会底层并不可怕;只要点燃教育这盏“希望之灯”,他们前行的道路就会充满光亮和温暖。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那些能够“逆袭”的农家子弟,除了少数有天赋的天才之外,大多数还是得依靠自己的自强不息和坚持不懈。
破解“蹭网上网课”,在短期内实现分散居住的乡村网络覆盖还有不小的难度;给予困难家庭学生减免手机流量费用或者给予相应的补贴,“弱势补偿”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面对“蹭网上网课”,我们既要看到农村学生的权利短板,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那股精神力量。(杨朝清)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