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抗“疫情” 为何能够“快”字当头?
曲艺,为何能在此次文艺抗击疫情中迅速反应,并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作品呢?
北京市曲协主席李伟建说,目前一些鼓曲节目暂时无法录制,因为需要聚集排练与乐队合作,但是这不符合隔离要求,因此,个人快板或夫妻档鼓曲目前推进速度比较快。此外,鼓曲的创作比快板复杂,词、曲创作都需要时间。而快板的艺术特点更加符合小、快、灵这三个字,对宣传和鼓舞士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其中平时主攻相声的演员也加入到快板创作当中,显得作品量很大。
中国曲协成员、相声演员马春然表示,快板创作有它的技巧,就是以故事发展脉络为主线,再将内容架构写出来,这几天曲艺行业铺天盖地用快板书、评书、评弹等曲艺形式来抗击疫情,讴歌白衣英雄,一方面是大家都非常积极,拿起手中的武器,通过曲艺作品记录下这段让人难忘的抗击疫情史;另一方面则是这种偏正剧基调的题裁不太适合用相声这种幽默的曲艺形式来表达。“用快板书、评弹等曲艺形式则比较好诠释,好演绎。”马春然说道。
快板书艺术家李少杰则告诉北青报记者,快板书里提到的冠状病毒的外形特征等内容,他都是参考医疗机构在网上发布的医学论文后,将其改写成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的台词。“那么专业的学术论文,普通读者看了会很头痛的。为了让老百姓弄清楚冠状病毒到底长啥样,所以我用快板书这种很接地气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科普这一专业知识,这样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