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中国需要更多艺术管理人才
11月11至12日,“第14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艺术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和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在主旨发言中不约而同强调了这一点。
本届年会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中国音乐学院、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办,年会主题为“艺术管理教育的全球视域与本地经验”,旨在探讨艺术管理的学科规范和创新发展。百余位来自全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开拓者、艺术管理实务实践者、相关艺术管理机构负责人、院团负责人、文创产业领域精英,以及来自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欧洲文化管理与文化政策教育联盟等相关机构、高校的海外嘉宾共聚一堂。
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和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在主旨发言中不约而同强调了艺术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在主旨发言《中国剧院现状与时代思考》中,陈平介绍,从2000年至2017年,中国建设了740余座剧院(不含港澳台、不含旅游演艺场馆、不含学校内的礼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在已经拥有140余座表演艺术中心形态的大剧院。未来,从北京到环京一带,从长三角地区到粤港澳大湾区都会再兴建一批剧场。北京副中心的文化粮仓、上海大歌剧院、深圳歌剧院将会成为世界级的剧院。“可以说,中国到了一个剧院时刻。”
他指出,剧场建设的特点是全覆盖、体量大、多功能、专业化。但同时也面临着几大挑战:演出节目的挑战,观众参与率的挑战,运营模式创新的挑战,如何破解鲍莫尔成本病的挑战(注:鲍莫尔成本病指表演艺术等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生产率更难以提高),以及对大量人才需求的挑战。
他呼吁,全国所有设有艺术管理学科的高校,都应该关注我国剧院发展的态势,关注我国剧院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人才需求。在剧院相关的学科建设上、师资配备上、人才培养上予以回应和解决。艺术管理是一门交叉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需要有一个扎扎实实的实践过程,需要有一个摸爬滚打的训练过程,同时也需要有一个总结、提炼、升华的过程。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