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万书法大奖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时隔两年,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安徽书协”)原主席李士杰再次“走红”书法界,“走红”的原因也再次与钱有关。9月28日,由李士杰发起的首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以下简称“大赛”)作品展在安徽合肥开幕。开幕式上,主办方以现金方式向大赛获奖者现场发放数百万元奖金(特等奖每人50万元)的颁奖方式,在书法界引发巨大争议。李士杰本人也表示,举办大赛是为了繁荣书法艺术,鼓励更多人投入书法创作。至于现场发放现金的颁奖方式,李士杰没有给出更多解释。(10月14日澎湃新闻)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赞道:“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为一个有生命力,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若字与字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书法是我们民族文化最优雅的记忆和审美系统,作为传统国粹,书法艺术在不少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高雅的地位,是一种美的享受,而50万元现金直接摆放在书法创作者及大众面前,那种视觉冲击力早已将书法应有的“雅”与“美”冲刷得干干净净。
有人把此奖与诺贝尔奖拿来对比,认为批评此大奖的批评界是在“群殴”李士杰,嘲讽批评者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表示像李士杰这样的资本介入书法应该受到欢迎。笔者认为这是太高抬这个地方奖项了。且不说相比起诺奖的地位、范围、声誉、公信力,后者差着十万八千里,就金钱性质来说,诺奖是诺贝尔先生的遗产构成的纯粹的奖励基金,直白点说,诺贝尔本人并未从中得到什么好处,而书法大赛奖如力挺者所言,是资本介入,既然是资本,就讲求回报,这一点从《中国书法大厦的缔造者——李士杰》、“士杰现象”等种种溢美甚至谄媚之词就可以看出,李士杰的资本投入已经得到了不小的回报。
诚然,商品经济社会,“君子固穷”不可取,书法艺术与金钱并非对立分割关系,我们也欢迎有识之士致力于奖励书法创作,弘扬传统文化,然而我们也要警惕一些人的恶俗炒作与急功近利,毋庸讳言,近些年来,从惊世骇俗的“性书法”到“最丑书法”再到“640万书法大奖”,令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早已盖过了书法本身,书法艺术在某些人心目中只是一个博取眼球的噱头,或者是一种可利用工具,其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尚停留在一个功利、粗俗甚至利用的层面上。公众并没有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艺术的熏陶,反而是围绕书法的各种“奇形怪状”碾压了艺术,消减公众审美,如此矮化了书法,也扭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姿势要端正、运笔要有力,注意力要集中,平心静气、专心致志才能练好字,写出好字,这是我们从小就听到的书法常识。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书法都不应该成为财富炫耀的喧嚣载体,不应该沦为一门蓄意炒作、夹带私货的资本生意。“50万大奖”的书法作品没有让众人惊艳,反倒是“50万大奖”的现金让人惊愕,轻则而言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重则而言是书法艺术的悲哀,640万元书法大奖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是值得社会各界深思的问题。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