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五牛图》背后的“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
《伯远帖》《中秋帖》《五牛图》可以算是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一批展品。不过《中秋帖》此次展出的是复制品,《伯远帖》和《五牛图》则是真迹展出。它们的回归,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流失文物归国的历程。
民国以来连年战乱,大量珍贵文物流至香港,引起众多中外藏家、文物商贩的兴趣。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
《中秋帖》《伯远帖》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清末时,中秋、伯远二帖被溥仪携出紫禁城,几易其手,辗转至香港。
1951年10月,郑振铎得悉“二希”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启动文物抢救工作。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同时任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兼程南下谈判,最终成功购回“二希”,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结束了两件国宝长达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此后几年间,“文物小组”有计划地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五代董源《潇湘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重要文物,这些文物的回归,成为新中国保护文物的起点。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