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提桶卸妆”:教育的爱能否再“温和”一些? 

时间:2019-09-12 11:36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安星予  来源:红网

近日,贵州某中学老师在开学时提水桶给女生卸妆的视频热传。9月11日,涉事中学回应,确实曾在开学时给个别学生卸妆。校方表示:学校绝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引导,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有点偏激,化浓妆现象比较严重。此前学校已多次禁止初中生化浓妆,但效果不好。这次方法可能有点过,但是为了对孩子负责。(9月11日 《中国经济周刊》)

是谁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又是谁曾骄傲宣称“美丽无罪,青春万岁”?在学校门口那一大桶超值“卸妆水”和老师手中那一条共享“卸妆巾”面前,任你“鬓云欲度香腮雪”也难逃“隔离粉底全消灭”的尴尬结局。

按照学校的说法,因为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审美价值引导,所以才对学校三令五申的禁止化浓妆的规定“视而不见”,由此,老师“手动卸妆”之举不仅实属无奈,本质却还是一颗“恨铁不成钢”的爱子之心。此外,校方还强调,学生化妆的行为出现已久,虽然学校多次明令禁止,但依旧效果欠佳,虽然此次方法“有点过”,但“是为了孩子负责”。

看到这,笔者不禁有两点疑惑。首先,校方是不是对“留守儿童”有什么误解?众所周知,现阶段的留守儿童概念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才算是留守儿童;况且,谁说留守儿童就一定是“缺少引导、缺少呵护、缺少教育、缺少阳光、缺少爱护”的典型了?又是谁“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给留守儿童贴上了“不懂审美”“价值取向偏差”的标签?留守儿童可不可以坚强乐观,自信懂事,爱玩爱闹?留守儿童可不可以热爱时尚、喜爱美妆、紧跟风潮?将留守儿童概念化、标签化、定义化,究竟是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还是学校的这份“良苦用心”过于迂腐沉重了些?

其次,对于中学生化妆这件事是不是应该辩证的对待?时代进步之快,社会发展之迅速,使得社会民众的思想也越发多元化、开放化,过去“清水一洗、香皂一抹、毛巾一擦”的“常规操作”早已不在,当下,对于学生的“美学教育”已经渗透到多个层面,而“美育”的概念中,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大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恰恰是最最核心的部分。如此一来,“初中生不能化妆”的观念是不是早就应该被“淘汰出局”了?退一万步讲,就算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欠缺,妆容不合宜、浓妆不得体,那么作为学校而言,是应该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还是应该在校门口,众目睽睽之下,以一桶冷水、一条毛巾,简单粗暴的一擦了事?

莫说学校之前已经有过多次禁令,如今也是迫于无奈才出此下策,想来那多次的“明确规定”也无非是打着“教育者”的名号,对学生说“不可以”“不能够”“不允许”,而非站在“树德立人”的立场上,温柔且坚定地告诉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少女们,应该怎样做,如何做才是对的。

看上去,“提桶卸妆”的校方似乎也是一副“有苦难言”“不得已而为之”的形象,但若要再深究一层,哪怕是要对学生负责,就一定要采取在校门口当众卸妆的方式吗?能不能由老师在私下分别对她们“温柔提醒”,再给她们一次“主动洗脸”的权利之后,再来陈述自己“对学生负责,为学生着想”的道理?毕竟,“化了个妆”和呵护青春期那一颗颗年轻却倔强、单纯又脆弱的“少女心”相比,孰重孰轻,应有论断。

没错,作为学生“以学业为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学校在遵循教化的过程中,能否让教育的爱,再柔软一些,温和一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