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竹编魅力,助力非遗传承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贵州的三穗竹编?三穗的竹编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的编制历史,人们用巧手将竹编制成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品,一直流传至今,使用三穗竹编的瓦寨斗笠更是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美国总统里根。
这个夏天,浙江理工大学“江穗连情,语你同行”实践队走进三穗县,以“传承”为主题,围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穗竹编开展实践调研。
现如今,随着塑料制品和机械加工的普及,三穗竹编的现状如何呢?
实践队员用了一周的时间,去探寻答案。调研发现,传统的手工工艺,正慢慢在消失,现如今,村子里几乎没有人再动手做竹编,原因很现实,编制所需的时间精力成本很高,但带来的经济收益甚微;同时,大多数竹编制品主要以箩筐和篮子这类生活用具为主,都已被美观度高的塑料制品所替代。所以,村民们更愿意外出务工,对于年轻一代,更是无人愿意学习竹编技艺。
为解决现当下的问题,当地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希望可以让三穗竹编重新焕发生机。
周震和他妻子所创办的黔森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助力“三穗竹编”传承的优秀案例。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作为青年创业者的他俩创办企业,积极挖掘竹编的价值,他们不仅大胆加入电商元素,发挥电商平台的资源和优势,还通过“非遗+电商”的模式,让竹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通过“集中工厂编制模式”和“家中带孩子零散帮工模式”,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打造出了“电商+非遗+扶贫”的非遗扶贫新经济模式。目前,他们每年都会下乡给进行竹编手艺的专场培训,实现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以及培训扶贫,极大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
为了将“传承”这个概念更好的灌输给当地小朋友,实践队员们精心准备、连夜备课,将了解和调研到的内容带到苗鸟小学的课堂,同时还带孩子们走访实践,亲眼见证竹编的编制的神奇,让孩子们切实感受竹编工艺品的细致与精巧,增强他们对家乡有竹编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