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非遗”传承 擦亮文化名片
“感谢官渡区政协的帮助协调,我们传习馆的断电问题很快得到了恢复,房租也降下来了。”近日,见到记者,昆明市官渡区乌铜走银传习馆负责人显得一身轻松。
7月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政协主席熊瑞丽带领下,昆明市政协委员联络委组织中共、特邀、文化艺术等7个界别的委员、有关专家30多人,到官渡古镇开展“助推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题界别活动,推进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活动中,委员们发现,云南成立的首家非遗传习馆——乌铜走银传习馆,因拖欠房租而被断电。据昆明市政协委员、官渡区政协主席刘峻松介绍,官渡作为古滇文化发祥地之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保护完整、传承良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58项。然而,在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很多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房租高昂,这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文化要让步于经济。这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打造政策扶持的文化空间,其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尤为重要。”市政协委员彭磊在了解到传习馆每月每平方米260元的房租后,咂舌不已。据了解,房租贵、找不到合适的场所开展传承工作,是许多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共同困境。
“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一定的补助,但仅这点补助,开展传承还有一定难度。”市政协委员田建认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应多措并举,要加大动态性补助;加大国家艺术基金对非遗传承机构的资助力度;鼓励博物馆对非遗项目的产品进行收藏,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和乌铜走银一样,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从业人员少、生产总量小、市场拓展速度慢的问题。“有了市场的销售,才能进一步支撑非遗项目的传承,这当中产品的创新尤为重要。”多名委员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来到官渡滇剧花灯传习馆,委员们看到,一些老人已坐等好戏上演。“一人6元的门票,每周三至周日下午都进行固定演出,每次演出两小时。尽管运营困难重重,但我们坚守滇剧花灯的传承,为滇剧花灯艺术爱好者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听到滇剧传承人洪小柱这样说,委员们很欣慰。
熊瑞丽提出,要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方位新使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和作用,围绕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保护好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好历史文化名片作出更大贡献。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