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寿县:古城里的“大鼓书”非遗传承人
寿县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古老的城墙与护城河穿城而过。文化古城寿县为人们熟知的有花鼓戏、“淝水之战”、八公山豆腐,却很少有人听说过大鼓书。
大鼓书作为寿县曲艺文化中的一块不可磨灭的招牌,如今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鼓书的流传范围并不广泛,知名度也有限,很多寿县年轻人都不知道有大鼓书的存在。但如果经过寿县东门城楼——宾阳楼,能经常能看到过一个黑黑瘦瘦的老人,在城楼上摆了一个大鼓,老人看见经过的游客会唱上两段,表演的老人叫柴现修。
近日,恰巧遇到正在说唱大鼓书的柴现修,柴现修敲起大鼓、拿起快板舞了起来,到了鼓点张口便唱,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虽然因为方言问题,有些词没有听清,但从声音中透露感情,围观的游客仍兴致勃勃的听他的大鼓书。
寿州大鼓书是由“道琴”演变而来的,起源时间无史料可考。据传,清乾隆初年,“道琴”传入沿淮地区。“道琴”为一人说唱,说唱者左手拿一小鼓,右手击拍,串门说唱,因说唱内容带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后来,发展为长篇书目,说唱者就在茶馆和书棚摆场演出,道具由单一小鼓改为大鼓、鼓架、鼓条、牙板(云板)、惊堂木等。说唱书目的变化,道具的增加,说唱者的艺术渲染使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形式——“寿州大鼓”过去的岁月里,过年听听大鼓书可是淮河两岸人们最开心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柴现修老家在寿县丰庄镇,小时候家里穷,没读过多少书,15岁的时候拜师学了大鼓书。
之后的这50多年里,柴现修一直与大鼓为伴,经常在寿县、颍上、凤台、八公山等周边县区说唱大鼓书,因为说唱的岁月太久,他一直使用的一套紫檀木的快板,能清晰地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在快板夹住大拇指的地方,已经被磨出了一个小坑;两块板击打的部位也磨出了印记。当下,柴现修老人说:“我现在身体很硬朗,唱到80岁没问题,他作为非遗大鼓的传承人,希望能寻找到更好的苗子,将这面大鼓越唱越响。”(陈侠 倪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