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 保持至真,保持无畏 

时间:2019-07-08 09:22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A001  来源:燕赵都市报

文/周佳慧

作为宫崎骏的一部经典作品,《千与千寻》时隔18年,终于被呈现在大银幕上,赢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可以看到比起流量之作,人们更愿意为情怀买单、为用心的作品买单。这也说明真正的好作品是经得起多代观众和时间的检验的。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先生作品中比较完满的一部。既不会太过沉重,也不是纯粹的温馨童话,而是既反映现实又不失爱与温情。影片主要叙述了小女孩千寻在“汤屋”的种种经历,为了救回因为贪吃被变成猪的爸爸妈妈,女孩在朋友的帮助下从一开始的娇气懵懂、迟钝无力到勇敢礼貌、坚强友善,既完成了对他人的拯救,又实现了自我成长。故事梗概听起来很简单,渐进式的铺展却十分动人,细节耐人寻味、足够丰满,视效也非常舒服。《千与千寻》延续了吉卜力工作室的童话风格,每一帧画面都像是美丽的彩绘画卷,给人放松、慵懒的感受和充分的视觉愉悦。饕餮盛宴和哄抢黄金的画面繁复华丽,冲击力强。动画形象逗趣可爱,跳跃的煤灰精灵、爱哭的坊宝宝、带着面具的无脸男、小老鼠和小鸟……“萌感”和“诡异神秘感”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化学效果,多少抵消了恐怖感。“千寻”“白龙”这些人物的表情变化是细微、真实的,就好像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灵魂,体现了制作时的心血投注。日式建筑与装潢还有日本的民俗风情在影片中处处可见。这些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东西赋予了《千与千寻》一种特别的美感和值得反复咀嚼的质感。看宫崎骏的动画,总是能读懂人类文明中某些共通的东西:执着的追求、动人的真情、童年与初心。观看影片时,久石让动人的纯音乐总是恰到好处地响起,单一的钢琴奏鸣并不华丽,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实际上《千与千寻》是极富层次和隐喻色彩的。它不仅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更是现实世界的缩影,让人可以从中观照现实。这就让《千与千寻》的受众不仅仅局限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因为控制不住“食欲”而变成只知道进食、任人宰割的猪,喻示着现实生活中某些被非理性欲望支配的人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白龙本来是人类世界的河神,因为河流堵塞成为了漂泊无根的生灵,暗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汤婆婆个性暴戾,支使员工时毫不客气,面对客人却百般恭敬,在生活中这样的“双面人”也是普遍存在的;“汤屋”中不劳动就会被变成动物,就像成人社会中不工作就会沦为底层;汤婆婆通过剥夺“名字”来控制人,名字即人的存在意义、存在价值;“汤屋”的最高一层富丽堂皇,装饰华美,而底层住着仆役、厨娘和洗浴工,象征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华丽的虚伪外壳;“无脸人”游走在“汤屋”之外,是缺乏关爱、渴望朋友的边缘人,展现出“失语”的特征,后期依靠金钱获得他人的谄媚逢迎。千寻愿意给脏污的腐烂神洗澡,关切地问雨中的“无脸男”会不会淋湿,帮助朋友总是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因为她的善良本质,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帮助她。她是朋友们亲切呼唤的“小千”,也是独立的“千寻”。这个小女孩会因为害怕而躲在被子里哭泣,但擦干眼泪以后,会继续勇敢前进,就像每一个渺小地挣扎在世界中的人,虽然有时候缺乏勇气,但始终不会放弃。

长梦一场,故事都有终章。小汽车驶出了隧道,告别了那一场奇妙的、让人留恋的往事。当《One Summer’s Day》的旋律再次响起,同样的感动穿越时光而来。不管是初遇还是重逢,《千与千寻》都会带给你一些东西。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剧作家普莱卫说过:“生活的信心只有在超越种种磨难之外,在与儿童目光的相接中获得。”《千与千寻》就是一部能给予你生活信心的作品,它成功地诠释了什么是至真,什么是无畏,愿每个人都是千寻,前进路上初心不泯。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