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威县非遗:经纬一线 千年传承——老粗布
河北邢台威县常屯乡王目村,有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在很久之前,王母娘娘下凡来到人间,见到这里的姑娘心灵手巧,就让女儿织女把纺织技艺传授给她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母娘娘,就取村名为王母村。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有人将王母村的“母”字写成了“目”字,一直沿用到今天,村子的纺织技艺近千年传承不断。
夫妻同心 重振土布纺织工艺
高庆海的家就在东王目村,村里大部分人家中都有织布机,不少上了年纪的妇女从小就学习织布,手艺也比较娴熟。如果能把她们组织起来纺织老土布,既能传承千年手艺,又靠手艺补贴家用,这不正是一举两得嘛!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竟然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有的人把“吃灰”多年的织布机倒腾出来,有的还添置了新机器。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也没闲着,到处收购老旧织布机和制作新织布机。
高庆海、陈爱国夫妇在研究织布技术。
就这样,在2006年,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成立了老纺车布艺门市。
随着老土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夫妇俩一方面思考扩大规模再生产,另一方面,愿意把自己掌握的祖先流传下来的纺织技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2009年,注册了威县老纺车粗布织品有限公司,还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组织他们到全国各地去展示纺织技艺。
2010年6月16日,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在北京开幕,高庆海带着老粗布前去参展。没想到还受到一位教授的启发,用县志上所记载的“王母村”注册了商标,并在2013年顺利注册成功。
高庆海在织布。
作为传承人的高庆海、陈爱国夫妇有拿得出手的“宝贝”,这就是3幅不同时期的“长命富贵”织布。第一幅作品为蓝色,是清朝时的,由高庆海外祖母的母亲所织。第二幅作品是黑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织的,为高庆海母亲16岁时所织。第三幅作品是红色,为高庆海夫妇所织,该作品图案仍然来源于“长命富贵图”,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图案,又符合现代的审美。3幅同样的作品一脉相承,向人们展示着千年传承的纺织技艺。
高校深造 老粗布焕发新活力
为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和研发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2015年,文化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启动。河北省非遗中心推荐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陈爱国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到清华美院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研修学习。
“咱一个农民,能到国家最高学府学习,这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接到通知后的陈爱国不敢相信是真的,经过再三确认后,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到清华报到那天,高庆海送陈爱国上火车时说:“好好学啊,家里没有特别重大的事儿,一般不叫你回来。”
陈爱国在织布。
在“织染绣”研修研习培训班期间,陈爱国与20位学员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许多知识,你可能记录不下来,但是31位授课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会深深地印刻在脑子里,让我终身受用。”现在回忆起来陈爱国依然激动。
从“织染绣”班结业后,陈爱国又被安排学习“植物染”上课,也正是这一次“开小灶”,高庆海和陈爱国又开始在老粗布上尝试植物染,染织出环保的纺线。
传统植物染色技艺是采用植物根茎、树皮、叶、花、种子等做原料,用水萃取法提取染料,借助草木灰、明矾、铁矿石等助剂,进行手工染色。“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植物,像洋葱皮、石榴皮、棉花花、槐花等,其实就是最环保又方便的天然染材。”
2016年4月,在由文化部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试点成果汇报展上,高庆海与陈爱国夫妇携带其精心织就的三件作品参展,其中以清华为背景的2米长的土布别花作品“水木清华”,被清华教育基金会永久收藏。
遵循传统 在继承中创新
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主要是长辈向下传授和织女之间互相借鉴,学习掌握基础的织技和别花技艺。土布别花技艺是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中繁杂的工艺,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织造形式。通过各种色线交织把代表吉祥、喜庆、丰收、富贵及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和书法字体织成图案,做成日常生活用品,成为一种承载文化的载体。
“土布纺织并不难,难在熟练掌握别花技艺,别花是在纺织的过程中利用梭子带上不同颜色的线,纺织出不同的图案,有字也有图画。”据高庆海所了解,已经很少有人会制作别花,只有他们夫妻和上了年纪的母亲能够制作。
“老粗布纺织在很多地方都有,威县老粗布怎么才能脱颖而出,必须要靠创新。”陈爱国说,以传统纺织技艺为基础,不断汇集刺绣、绘画、书法等多种工艺,把纺织别花技术由对样数线法提升到称样挑线法,将纺织别花技术由单一色彩增加到色彩多样,从视觉上变得更加美观、逼真。图案表现在纺织技艺上,显得更加灵动多样,变化多端,有别于传统纺织技艺的是在结构上的差异。
高庆海的母亲在展示土布纺织工艺品。
传统的纺织技术常常采用“通经通纬”的方式,纬线从头到尾全部贯穿在经线中,通过纬线在经线间穿插呈现花色。相反,多色别花技术在织造中纬线并非一贯到底,而是根据图案的轮廓或色彩变化,在一个个限定的局部往复穿行,当同一纬线抵达相同色块儿的边缘就掉头折回。而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则创新出“通经断纬”的纺织方法,以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处理任何复杂的图案。
不仅如此,为了使其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土布被做成了各种生活用品,如服饰、背包、时尚挂件等广受消费者欢迎。
正是在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勇于创新的努力下,在遵循传统土布纺织技艺的同时,不断开发钻研新工艺、新品种,使老土布焕发出了新风采。
传承之路 任重道远
据了解,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形成于元末明初,纺织技艺传入威州(今河北威县)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主要是世代相传,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无确切文字记录。由于纺织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受自给自足观念的影响,纺织通过家传,农民相互帮助借鉴,其技术广为普及。
据地方志记载,明嘉清二十九年(1550年),威县棉花种植面积已达1616亩,民国十二年达到30多万亩。威县官地村织机400余架,日产土布800多余匹,丁家寨织机800余架,日产土布1600余匹,布匹主要销至山西太原、平遥和河北张家口等地。
“不管怎样,老粗布这门手艺决不能丢了,至少不能在我这里丢了。”在高庆海看来,作为传承人,他有这份责任和义务。
但是,要守住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并非易事。
高庆海、陈爱国的土布纺织技艺传习所。
老土布技艺正遭遇传承难的困局,首先说老土布的织造工艺极其复杂,技术、技巧主要靠长辈传授和互相借鉴学习,又没有文字书面教材。在织布过程中又非常累,如果坐在织布机前连续操作超过一个小时,胳膊、腰就会发酸,甚至浑身疼,就连熟练工,也不敢连续工作超过两个小时。正是因为织老粗布辛苦,十分考验人的耐性,现在年轻人几乎都不能坚持。现在跟着他们的织工里,年纪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
还有就是老土布纺织工具的不断缺失,则是威县老土布纺织工艺面临的另外一个传承困局。在老粗布挤出历史舞台的几十年里,民间会做手工布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很多的纺织工具被丢弃和毁坏,有些甚至被当成柴火烧掉。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威县的纺织历史,了解威县老土布,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把自己的老宅改建成展览馆。把各村的能工巧手组织起来,对传统的土布纺织技艺进行挖掘、整理。为了在展览馆里多放些“老物件”,夫妇二人费尽了心血,只要有时间就会走村串巷,寻找老纺织品、老工具,有时磨破嘴皮子,才能淘到自己心仪的“宝贝”。
近年来,他们收集了各种民间纺织器具,有杼、综、梭子、绕线墩、绕子、线拐子、点杼刀、经线棍、织布机、锤布石、捶布棒槌、纺车、纺花锭子(木制、铁制)等工具,足以开个博物馆。
面对未来的传承之路,他们进行着“四三三”规划。四馆:博物馆、体验馆、展览馆、农垦文化馆;三房:染房、绣房、织房;三室:培训室、实验室、纹样室。
现如今,这些规划都在逐渐的实现中。
“自己能做的不多,尽可能将手上的事做好”,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更希望有人愿意投身其中,让传统质朴的土布技艺,在时尚创新的演绎中,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邢周报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