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大宁河刺绣飞针走线演绎民俗风情 

时间:2019-07-03 10:02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重庆日报

灵动的鸟兽图案、流畅的线条勾勒、丰富明艳的色彩,当这一切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几尺布面上,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这一款款技艺精湛的手工艺术品让人为之惊艳。

大宁河刺绣俗名“巫绣”,是流传在重庆巫溪县大宁河畔的民间手工艺,以其细腻逼真、正反如一、构思巧妙、美观耐用等特点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巫溪,一直流传着女孩从12岁时就开始学习刺绣,所绣的作品作为自己的陪嫁,因此宁绣的俗名又叫“嫁花”。它以山庄田园、林木花果、仙山琼阁、琴台瑶池、虎兽麒麟等为内容题材,文化内涵十分深刻。

“大宁河刺绣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是织麻的形式,因为用麻织的衣服容易破,就在上面加上线以耐磨,经过日积月累的演化,最后成为现在的大宁河刺绣。”大宁河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丽娟说,后来根据生活的发展产生了装饰画的形式,慢慢又融入了苏绣、蜀绣等四大名绣的特点。

上世纪90年代,还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唐丽娟发现,在机器制造和商业冲击下,儿时常见的美丽宁绣越来越少,学生中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为了让宁河刺绣得到传承,她利用课余时间,跋涉在大宁河的村庄角落,搜集残留的宁绣绣片,并不断走访学习,了解宁绣的文化根源和技艺特色,很快便吸纳和培养出了一大批宁河绣娘。

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大宁河刺绣亮相上海世博会,博得众人青睐;2011年,大宁河刺绣入选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沉淀千年的古老技艺,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拥有“活态传承”的生命力。为了鼓励更多人传承宁绣,2013年,唐丽娟成立巫溪县宁河刺绣有限公司,并确立了“传承文化”“缓解就业”“创税增收”的企业宗旨,一头挑起困难群众的万家生计,一头挑起非遗文化传承。

同时,巫溪县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以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为依托,深入实施“非遗+扶贫”文化脱贫攻坚行动。今年10月,山东泰安市、重庆市文化委确定在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开展非遗传承培训,以巫溪红池坝镇为试点,山东泰安市援建30万元,举办大宁河刺绣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培训主要面向贫困人群中的留守妇女,培训学员50人,让贫困群众掌握非遗技艺,促进就近就业,为脱贫攻坚注入力量。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