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非遗文化和乡愁种进孩子心中 

时间:2019-07-02 14:33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颜明芬 陈为民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稚气未脱的童声,中间还夹杂着“滴滴答答”的快板伴奏,身穿蓝印花布的小姑娘们用“三跳”演绎着《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嘿哈!嘿哈!嘿哈!”一个马步砸拳,一招弹腿冲拳,桐乡市第七中学学生带来的船拳“一带一武”引得现场观众连声叫好……

6月28日下午,石门镇中心小学体艺馆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由桐乡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石门镇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桐乡市优秀非遗“进校园、进乡村”文化传承活动在这里举行。

把非遗文化种进孩子心中

非遗文化是萦绕在桐乡人心头的美丽“乡愁”。如今,各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像一颗颗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

现场,《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一带一武》《蚕花舞》《传承》《蓝色梦想》《少年强》《曹冲称象》《童趣蓝印》等7个曲艺、戏曲、传统体育类项目进行了集中展演,形式多样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不仅如此,10个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展示体验活动也收获了满满人气。在形状各异的葫芦上设计好图案,用电烙笔重复描摹,烫出不同深浅的颜色,这是河山镇中心学校的葫芦烙画;在一上一下、一压一挑中,别致的竹编在乌镇植材小学的孩子们手中初现雏形;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屠甸镇完全小学的孩子们的裁剪下,变幻出各式图案……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河山蚕文化、乌镇竹编、石门“三跳”……这些非遗项目进入当地学校的课堂,与地域文化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据了解,桐乡非遗传承从2013年开始走进我市的部分中小学校,陆续在河山镇中心学校、乌镇植材小学、崇德小学、乌镇镇民合小学、屠甸镇完全小学等12所学校建立了13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传承非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振兴。多年来,各校从基地建设、非遗传承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本教材开发、校园非遗文化氛围营造、展演展示及校园非遗专题展示馆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出了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桐乡非遗传承教学模式,在体验和感受中,将浓浓的非遗文化和乡愁种进孩子们的心中。

探索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

非遗文化要继承发展,就需要越来越多新鲜血液的注入,而学校与乡村则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现场,还进行了优秀非遗“进校园、进乡村”传承小分队授旗和石门镇优秀非遗进乡村传承签约仪式。

可以说,此次活动将成为桐乡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一次有效实践。下阶段,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优秀精品课程将以“非遗公开课”的形式“进校园、进乡村”,深化校园基地之间的交流互鉴,让更多的青少年共享非遗瑰宝,进一步扩大非遗传习人群的覆盖面与传播力。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乡村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乡村”活动,发动多方力量共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让灿烂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此外,我市也将努力探索出一条“传承基地—文化馆分馆—乡村社区”共建共融的文化传承、文化服务新路径,更好地推动桐乡乡村非遗保护实践。

传承非遗,留住最美乡愁,愿这些历久弥新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心底,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