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在保护中焕光彩
保护非遗,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近年来,平阳县通过探索打造“文化+旅游”的模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现传统乡土文化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复兴,并充分发挥“非遗”对市民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让非遗从民间来,到民间去。并且,在推进非遗项目社会认养试点工作的同时,还研究制定了《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管理制度(试行)》《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评估方案(试行)》,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此外,开展了传承公益培训,推出“带薪学徒”机制,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由此,不少非遗项目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尝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推进非遗产业化的同时,促进非遗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
在千年古村昆阳鸣山,坐落着一处鸣山陶院,院内摆放着一件件精美瓷器,蛋画师傅静坐案前,一笔一画勾勒着唯美山水画。“非遗产业不仅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承城市文脉的星星之火。”作为温州手工制陶技艺的传承人,郑巨双继承铭志,将我县蛋画技艺与制陶技艺相结合,通过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省级非遗旅游村鸣山的瓷土、包装、运输、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创业创新非遗产业带。
而平阳漆器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李伟,在文化产品品牌建设及保护上与时俱进。近年来,平阳漆器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不少精品,远销国内外。并在制作基地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投入大量资金,2010年以来,每年均投入百余万用于新作品研发、展示厅建设、学徒培训,致力于创作优质的漆器佛像作品,将平阳漆器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作为我县酿造酒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吴昌鹏坚持古法酿制,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酿酒技艺得以传承,使其形成产业链,让酒香从腾蛟镇包垟村海拔620多米的高山上,源源不断地弥散开来。 “我正着手将酒庄与休闲度假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包垟特色的酒文化,让非遗技艺在发扬中传承。” 吴昌鹏说。
“非遗形成产业链,是顺应时代和市场发展需要。这个过程中,一定得把握住非遗的‘原汁原味’,不能因追求经济效益,而让非遗变味。”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非遗具有很强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在产业开发的同时,要保证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灵性。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