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城河遗址“挖”出来的一座完整古城 

时间:2019-06-14 08:57 发布于:考古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六月的江汉平原,雨水已盛。湖北荆门沙洋县后港镇一望无际的农田,刚经历过一夜大雨滂沱的洗刷,踩着泥泞湿滑的田埂走上不到几步,鞋底上、裤管上便沾满了黄泥,脚下越走越沉。

麦田之中,赫然出现一片白色塑料布覆盖的考古探方,有些地方还搭上了考古工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彭小军告诉记者,这就是城河遗址的发掘区,在这一片水田的掩盖之下,就埋藏着一个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的城河古城。

5000年前,这里是辉煌的“城市”,生活着那个时代的英雄。大约距今4300年的时候,这座“城市”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钻进考古工棚,揭开塑料盖布,几座古墓的墓圹映入眼帘。一座双坑的竖穴合葬墓,长4.38米,宽3.95米,南北向平行的两个墓室里,独木棺痕迹清晰可辨,棺内棺外随葬有大量磨光黑陶,还有漆盘、竹编器物等。另一座同穴三室墓,长5.95米,宽4.1米,三个平行的墓室内,也各有一座独木棺,棺内除了象牙器、漆器、磨光黑陶外,还各有一把象征权力的石钺,棺外还有暗红色大漆盘。

独木棺、大漆盘、象牙器、石钺、黑陶……考古人员通过勘探发现,这里共有235座史前墓葬,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

城河遗址最初发现于1983年,当时根据采集到的陶片认定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10月,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复查,认为该遗址可能为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

2012年11月,为开展长江中游地区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特征和社会结构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城河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

作为这次联合考古领队的彭小军是一位80后的年轻考古工作者。2011年,彭小军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留在考古研究所工作,也开启了自己与城河遗址的不解之缘。2017年10月,妻子待产,他从考古工地上急匆匆赶回北京,并委托考古队员陈仕光在位于北城垣外侧200米左右的王家塝地点进行勘探。

没几天,考古队员打来电话,说在王家塝勘探发现疑似葬具的遗迹。2017年11月,孩子呱呱坠地。彭小军即刻返回湖北荆门,联合考古队开始对城河遗址西北区域开展系统勘探、发掘。通过系统布方发掘,发现墓葬两百余座,其中多数为新石器时代墓葬。根据勘探和发掘情况,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显示出作为一处公共墓地,有着明确的规划和布局。

这一重大发现令年轻的考古队员们激动不已!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