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读书心得4000字 

时间:2019-05-09 20:55 发布于:读书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近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中最深的感受是钦佩:作为教育孩子的人,他真正爱学生,体察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尊重孩子;他睿智而深刻地剖析学习生活在中教师应教给孩子什么;他大力提倡学生广泛地阅读,主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脑力劳动的习惯;他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每一个孩子营造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的努力中去;他倡导重视孩子的健康,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鼓励孩子在劳动中学习、完善自我。他不愧为伟大的教育人,他努力引导他的学生们的学习、劳动生活态度,正是现在的孩子几乎完全缺失的。我们的孩子除了学习就是电脑、电视,没有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没有多彩的童年活动记忆,这是多大的悲哀呀!他的教育思想给我触动最深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要思考,不要死背。

他在书中多次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维的人”

“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怎样才能使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呢?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们周围有很多孩子上学时能考出好成绩,除了学习的其他方面就明显的木讷,似乎是只知道学习给学傻了。这不正是教育的悲哀吗?如果我们抱着让孩子越学越聪明的宗旨,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思维训练场,我们就能培养出聪明的学优生来。

“必须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是你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这让我更坚信一节课明确学习重点是必须做好的,它不能仅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扎根到每一个学生的意识里,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容的方向。在以后的“引导自学”课型教学中,我会研读教材,精准地把握自学重点,并发挥好学习重点的导向作用。

“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得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真正的巩固知识,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思考。”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班现在实践的“引导自学”课型就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宝贵的教育思想。其倒三角形的课堂结构突显并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不仅如此,这几句话让我更明确了如何设计组织“巩固自学成果”环节的学习,要以实践载巩固,以巩固促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求是:“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我也会铭记于心,并以此鞭策我在教学之路上前行。

二、尊重、信任学生,呵护孩子的心灵。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于,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样的话语表露了一颗善良的、细腻的、宽容的心。试问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多少老师,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能考虑他的感受,能总是记得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呢?

“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决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日常的教学忙乱,更多的原因是我们老师心不静,当我们面对孩子忘记了老师在孩子心中是高大、最崇拜的人时,我们甚至会暴露出气急败坏。有老师理直气壮地说我狠狠批评你、甚至打你因为我对你负责,实际上几乎没有孩子能承受起这种负责之重。与此同时我们也辜负了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在孩子面前,作为老师我们要有弯下腰来和他们交流的习惯,要有宽容他们过失的胸怀,要有把学生当做孩子、当做亲人来看的情感。

我们要谨记“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真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因为我们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面对孩子因为好奇、或因为自制力不够出现了态度、行为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指出,并耐心地引导他改正。当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你是关心他、对他负责时,他会自然生发改正错误的决心。屡教不改往往是在没有师爱的教训之后的。

我们一定要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当你面对孩子一次次犯错无能为力时,你就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了。这时,我们就要静下心里找找原因了,你对学生冷漠了吗?无意间流露出厌烦、失望了吗?你对他的批评冷冰冰吗?这些都是一双双无情的手,把学生推向丧失信心、走向逆反的大手。因而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培养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意志,是我们老师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永远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这种愿望的新芽,并帮助他开出最美丽的花儿。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生大量阅读。

“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要帮助孩子发现并发扬它。每一个孩子在班里是几十分之一,在学校是几百、几千分之一,可对于他的家庭、对于他个体,他就是百分之百。他承载着家人的期望,也揣着对学校、对老师的期待跨进学校,我们老师怎么忍心让这沉甸甸的期待变成失望呢?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匀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如果孩子没有多彩的童年,没有美好的童年生活记忆,没有快乐的童年生*验,他如何拥有幸福人生的根基呢?我们要联合家长尽我们所能给孩子创造更丰富的学习、生活之场。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我们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的时空,要给他们创造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这种宝贵的需求化作自信、大方、热情、乐观,并支撑起他幸福的人生。什么最能促进孩子的进步?是成就感,是表现欲得到满足并越来越出色的时候。也有孩子天生内向,可是,我发现内向的孩子也想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只是一次次被怯懦战胜了勇气。他们更需要老师热切的鼓励,当他们战胜内心的时刻,就是迎来进步成长的时刻。

“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在人们心境逐渐浮躁的当今,我们老师更是忽视了对孩子阅读生活的引领。没有阅读的气氛、没有指导阅读的计划,学生们丰富的精神生活从哪儿扎根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准备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们走近课外阅读,以此补我童年阅读的缺失,也以此为纽带丰富与学生的交流话题。

四、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多读书、有信念,锤炼教学技能。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在人心浮躁的今天,有多少老师在三更五更地读书呢?古人言,师傅不明弟子拙,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来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读到这段话时,我更觉身为教师读书的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站在课堂上思想的高度、知识的广度、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读书是教师对满堂学生的负责,是对自身职业的敬重!

“所谓真正地有知识,这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而如果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反复地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此外“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起伏、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形势和内容。反思我们的教学中,关注到信念这珍贵的意识了吗?课堂上我们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有心灵的对话,思想的共鸣吗?我们一直记着要和孩子娓娓地展开对话,用真诚这座桥让知识和思想、情感直抵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当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足够坦诚,对学生足够关注,扎根于教师心中的思想、信念就在师生互动中在学生们心中生发了。(张绍华)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