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山汉墓江苏省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寻访团
大云山汉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于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
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以来,引起了各界关注,也曾轰动一时,经考证,一号墓的主人是江都王刘非。在江都王陵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鎏金铜犀牛和鎏金驯犀奴俑这一组文物,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它们有些特别的造型,南博的工作人员设计了一句旁白:“主人,我这么肥硕的体型适合这样卖萌嘛。”
考古专家表示,这组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的鎏金铜犀牛和鎏金驯犀奴俑,制作得非常写实,当时的工匠应该是根据实际的动物才将犀牛做得如此生动逼真。
通过对犀牛进行形态学初步研究,表明这种犀牛为亚洲犀牛苏门答腊种,现产于东南亚的它,必定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了汉王朝,成为汉代工匠精细制作的工艺品对象。
当然,包括鎏金铜犀牛和鎏金驯犀奴俑在内的域外珍品在江都王陵被发现,见证了早在西汉时期,扬州就有了中外物质文化交流。据了解,汉代的东西方之间通过“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进行连接,在汉王朝物品被运往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同时,这些地区的工艺品和原料也源源不断进入汉王朝。在江都王刘非安息的一号墓出土的铜器中,鎏金铜象、鎏金铜犀牛与驯象奴、驯犀奴,均为国内首次发现。专家表示,这些域外珍品的出土,也将助推扬州正在进行中的“海丝”申遗工作。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