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慧:从具体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真与美
互联网与新媒介的出现,给诗歌创作与传播带来新的动力。诗人群体早已不再局限于学院里的知识分子,诗歌题材与作者群体下沉,更多工薪阶层、农民诗人拿起手中之笔。
中国新诗借助新媒介走入公众眼中,成为“玻璃展橱式”的半敞开空间。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诗歌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体觉悟中,获得更大的写作基数。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诗歌的良莠不齐和评价标准的塌陷,以及诗歌创作的自我化、碎片化、口语化等病症,更多的写作面向自己的内心与个体经历,缺乏大气磅礴的时代宏章。
新时代诗歌,应该在日趋成熟的写作技巧中,孕育更宏大的写作,将现阶段过于沉湎于向内的写作转为向外的担当。建立在具体可信的生命质感之上,又超越个体;建立在中国式审美和民族意识之上,又超越民族。从具体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真与美,完成诗歌写作内外兼修的过程。众声合唱,让个体的声音汇聚成时代的歌声。
无数人期待着新时代具有东方特质的语言与精神力量,期待史诗般恢宏的诗歌作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的广阔天地,描绘人类共同的命运。
选自光明日报用诗歌反映时代气象,凝聚时代精神——青年诗人谈如何践行责任与担当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