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节被列入阜新市市级“非遗”
阜蒙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的睦邻节,又多了一项“名头”。日前,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查干哈达睦邻节”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睦邻节,蒙古语为“惠因巴雅尔”,意为“相聚的节日”的意思,是查干哈达村世代相传的一个节日,始于公元1808 年。
睦邻节之所以在查干哈达村产生并传承,与这个村子的来历有很大关联。查干哈达村原名叫阿都沁皋,于1705年建村。最初,全村只有14户人家,有包、王、赵三个姓氏,他们都是建瑞应寺时的建筑工人。寺院建成后,瑞应寺一世活佛将这三个姓氏的家人安置在现在的查干哈达村,以养马放牧为生。活佛最初给这里起的村名叫阿都沁皋,意思是放牧者居住的地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放牧为主发展成农耕生产。活佛又给村子赐予了新的名字。
因为村口北侧的山上有一块很大的白色岩石,向外凸出,像莲花一样,于是给村子命名为查干哈达(意思是白色岩石),预示着这里坚如磐石,天长地久,村民如莲花般圣洁成长,浩气长存。
到了1808年的时候,村里的许多新生儿都染上了麻疹、天花等传染病,村里的人口存活率明显下降。活佛领着蒙医来看病,为村里的孩子解除了疾病。为了村民的健康,活佛就为村民念《妙法莲花经》,以祈祷村民健康平安,团结和睦,并将那一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定为睦邻节。
睦邻节最初的形式就很多样,节日当天,一部分村民煮肉粥,一部分村民跳起安代舞、扭起大秧歌,还有一些老人唱民歌,最后全村老少聚在一起会餐。随着时代的发展,睦邻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者已不再局限于本村人,周围村屯的人也赶来过节。睦邻节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内容,曾经闹过矛盾的两家人要同坐一张圆桌,促膝交谈,冰释前嫌,邻里乡亲“一笑泯恩仇”。因为睦邻友好习俗的传承,村民之间形成了睦邻守望,友好相助的淳朴民风。随着时代发展,查干哈达村赋予睦邻节以新的内涵。在现在的睦邻节上,村里要通报一年来村里的大事喜事,表彰勤劳致富、孝老敬亲、邻里和谐的典型家庭和个人。
睦邻节已经在查干哈达村传承了210 年,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
160余户的小村庄,自1949年以来,先后培养出200 余名大学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睦邻节不仅在村里代代相传,而今,因为央视的关注,小山村更是美名远扬。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