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不只是繁华记忆 

时间:2019-05-17 16:24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拂晓新闻网

□戴斌

○只有深深植入本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建到社区中去,让文化活动和艺术事件融入日常生活,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文化遗产不只是繁华记忆,也是生机勃勃的未来

在文化遗产的功能重构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文化人和旅游人都应该走出相对封闭的小圈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借助一切可能的平台、渠道和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产高品质的文化内容。

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说文化资源开发和遗产活化,就只面向旅游市场和产业发展。事实上,旅游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领域,但绝不是唯一领域,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领域。世居于此的城乡居民和常住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才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有的城市旅游市场规模是本地居民的十倍之多,文创开发者却没有意识到本地市场是常住居民一年365天、一日三餐高频消费堆积而成,而旅游市场是游客长则数周、短则一天的低频消费拉动的。沿着这个思路,文化为谁而建,遗产为谁而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我们面对近在咫尺的市场需求,固然需要引进外来的资本、技术和专业人才,但更要重视本土企业和人才在文化创意、创业、创新和创造方面的天然优势。与物质生产不同,涉及文化建设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不可能也没必要仅靠产业园、大工程来带动。

单纯的静态展示加上乏味的解说是很难引起人们共鸣的,只有深深植入本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建到社区中去,让文化活动和艺术事件融入日常生活,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