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乡音的“捕捉者” ——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夷学院教师谢建娘 闽北互动 

时间:2019-04-29 22:36 发布于:公益频道编辑:A001  来源:闽北日报

不忍一句句饱含深情的乡音归于沉寂,五年时间里,她带领三个人的团队,与时间赛跑。利用课余及节假日时间,踏遍闽北十个县(市、区),写下方言文字注音,录入下方言音视频,想让闽北方言重新“活起来”。

4月27日,记者见到谢建娘时,她衣着朴素,肚子高高隆起,已有七个多月的身孕。“这些年一直忙着方言抢救记录工作,‘造人’计划拖到现在,我倒成了高龄产妇。”她摸着肚子,嘴上抱怨着,脸上却带着笑意。

谢建娘今年35岁,是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也是一名党员。因热爱闽北地方文化,2014年至2018年,她利用课余及节假日时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武夷学院汉语言文学团队跑遍闽北十个县(市、区),与当地教育及广电部门合作,开展闽北方言抢救、保护工作。

“闽北是座语言资源的宝库,但在当前大环境下,讲方言的人逐渐减少。”谢建娘说,“方言的社会功能日益退化,许多方言濒危。如果我们再不及时地抢救和记录,乡音老词可能就真正消亡了,而且这种消亡是不可逆的。”2013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福建汉语方言调查”项目在福建启动,目的就是要将方言以声音的方式进行永久性的保存,并且传承下去。谢建娘博士研究方向恰好是方言音韵方向,于是2014年她主动参与到闽北地区方言抢救记录工作中去。

从那以后,每年暑假都是她最忙的时候。“方言调查需要去当地寻找合适的发音人,并做前期的纸本调查和后期的音视频摄制工作。”谢建娘拿出九本厚厚的记录本,上面写满了闽北各地方言字、词、句的注音及口头文化的记录,每一个字,都倾注了她和团队的心血。

系统的、学术性的整理和保存只是方言保护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让逐渐走向衰微的方言重新“活”起来。谢建娘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激活方言的传承和流通路径,在教授《古代汉语》《汉字文化》《现代汉语》等课程时,引导学生结合方言研究汉语言文学,倡导学生了解与研究家乡的方言。

多年在一线抢救、保护闽北方言的同时,谢建娘不忘科学研究,做了许多闽北方言和戏曲的调查。近年来,她主持与方言、戏曲有关的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4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1项,并陆续在《汉语学报》《方言》《宁夏大学学报》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多篇与闽北地方方言相关的论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曾获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武夷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她,今年又获得了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而“捕捉”乡音多年的她,内心最深处的愿望就是:留住乡音,让文化自信起来。

作者:□林李冰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