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浙:书法的“关系学” 

时间:2019-04-18 10:39 发布于:艺术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值雨帖 宋 米芾

书法是从实用角度慢慢被赋予审美艺术要求的,而一旦被赋予了审美艺术的定义,书法的功用也就随之有了变化。变到哪里去呢?变成了道的附身,书法可以承载着道。中国的书法从最初的实用,最后走向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作用——作为落实道的载体。这也是书法在古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当然这个作用现在还照样有效。

为什么这么讲呢?书法其实表达了中国文化当中的一种“关系学”,应该说书法是把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要表达的语言,用最感性、最具体的线条表现了出来。说白了,书法就是黑墨跟白纸的关系,构成的关系多一点、少一点,直接决定我们的审美。所以用墨的浓淡枯润、线条的长短粗细、字形的大小、隔个距离,都是一种“关系学”,都是在构建一种关系。如果线条的长短粗细、用墨的浓淡枯润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字就不好看。所以书法当中用墨的浓淡枯润、线条的长短粗细、字形的大小、隔个距离等各种关系,处在最佳、最和谐的时候,也就是最美的一种状态。这种关系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儒释道三家文化,我觉得无非就是两个字——关系。如果在这两个字上功夫下足了,中国文化就会一目了然。这里说的“关系”不是走后门,搞关系的那个关系,而是你与周边事情的处理关系。比如说儒家,孔子讲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白发苍苍,从平民老百姓到皇亲贵族,一生当中,你一定要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打交道,把跟这五种人的关系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在单位里,跟领导搞好关系;在家里,跟父母搞好关系,跟子女搞好关系,跟先生、夫人搞好关系;在外面跟朋友搞好关系;兄弟之间也搞好关系,那你这个人做事情就会无往而不利,就是达到了孔子心目中圣人的状态。关系处理得好不好,是儒家判断一个人书有没有读通的标准。宋代有一个宰相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读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只要你把《论语》当中各种关系理解得恰到好处的话,你在社会上做事情就会游刃有余。

道家也是如此,先讲老子。如果一个人能够跟自然搞好关系,把自然界的规律拿过来,运用到人事上面去做事情,这个人就会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一个神人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庄子讲,一个人的寿命完全可以“得其天年”,就是可以活到125岁。庄子说怎么样才可以活到这个岁数呢?大家去读一读《庄子》,尤其是专门谈养生的《养生主》,里面说得很清楚,跟自然搞好关系,按照自然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所有的行为,就可以活到这个岁数。《养生主》开篇就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那把刀用了19年,杀了上千头牛,刀锋仍旧锋利无比。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庖丁下刀的时候,已经把牛的自然纹路搞得清清楚楚了,了然于胸,闭着眼睛切下去,都知道肯定会在肉最柔弱的地方,而绝对不会碰到骨头。所以他杀了上千头牛,这个刀刃照样锋利无比。参透了庄子讲的庖丁解牛,你就可以长寿。这也是在讲关系。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