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让非遗活起来带动旅游火起来 

时间:2019-03-29 19:58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振兴东北网

春回大地,赫哲族伊玛堪省级传承人尤秀云已做好了准备,只等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开园,回到她热爱的讲解员岗位。非遗传承人“跨界”旅游景区讲解员尤秀云用质朴幽默的语言给游客讲赫哲族的民间小故事、鱼皮衣的制作过程、赫哲婚俗等,还时常为游客们唱上一段赫哲族伊玛堪小调,教游客简单的赫哲族生活用语。“游客们对赫哲族伊玛堪、鱼皮技艺这些古老、原生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每天最多的时候要讲七场,不少游客都点名‘让赫哲族老尤太太来讲解’。”尤秀云笑着说,她的妹妹跟她学习伊玛堪,也在文化村里的“伊玛堪艺术团”为游客表演伊玛堪说唱。

  如今人们旅游,除了观赏风景,更愿意深度融入当地的饮食、民俗等文化,而这恰恰可以让非遗项目大有作为。黑龙江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颇丰,赫哲族伊玛堪、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温克族瑟宾节、望奎皮影、东北二人转、海伦剪纸、袍皮制作技艺……它们或古老神秘,或匠心独具,或满载民族民俗风情,无疑是文旅融合过程中值得深挖的富矿。

  做好非遗价值和资源特性评估

  说到文旅融合,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说,非遗是非常好的文旅融合点,而且是两者的“双赢”。非遗当中的音乐、舞蹈、戏剧、民歌等具有表演特征的项目可植入旅游各环节,有大量的景区需要这样的艺术形式来充实其文化内涵;美术类、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项目有很多的作品可以转化成旅游产品,如此还可激发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活力;非遗传承人进景区现场制作互动,让景区热闹起来,又丰富了景区项目。

  黑龙江丰厚的非遗富矿该从何开掘呢?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吴雪娇近期在进行非遗与旅游融合相关课题的研究,她认为,“非遗旅游的开发,首先要从旅游视角来审视非遗项目,评估其价值和资源特性。建立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为我们进行非遗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优先选择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郁,观赏性、可展示性和体验性强的非遗项目进行开发,而且要以做到保护性开发为前提。”

  世居民族非遗旅游资源别具特色

  “每年在全国搞大型活动时,我省世居少数民族的非遗展示都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世居少数民族的非遗资源可以说是我省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孙亚强介绍说,我省拥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满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具有丰富且极具民族特色的非遗资源。例如,赫哲族伊玛堪、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摩苏昆、古伦木沓节、狍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乌钦、抹黑习俗;鄂温克族瑟宾节;满族八大碗、满族颁金节等等,其中许多非遗项目在全国“一枝独秀”。非遗融合旅游,黑龙江要打好自己的牌。

  近两年,我省二人转、东北大鼓等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相继走进雪乡、亚布力等旅游景区,是非遗进景区的一种尝试。孙亚强说,我省还将继续推进更多非遗项目进景区,我们将对我省的非遗项目逐个筛选,考量哪些项目适合走进景区,列出非遗旅游产品名录。

  以游客视角精耕非遗体验

  筛选梳理好了非遗项目,以何种方式与旅游结合?尤秀云告诉记者,有不少游客到街津口后特地跟着打鱼的人下滩打鱼玩一天,去年北京还来了不少小学生到文化村里动手学做鱼皮工艺品。吴雪娇表示,非遗旅游要专注文化体验,注重参与性、互动性,贵州的丹寨万达小镇值得借鉴。丹寨小镇让游客得以参观、体验各类非遗技艺,参与到手工制作过程中。比如,小镇将丹寨最具典型性的“编、制、染”传统工艺分别搬进三座小院,游客可到小院跟当地的手工匠人学编鸟笼、画蜡染、做花草纸,带份亲手制作的非遗纪念品回家。

  非遗与旅游融合,还有非遗旅游文创产品、非遗小镇、非遗康养健身等开发模式需要探究。“在文旅融合发展大背景下,用大数据重构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至关重要。”吴雪娇说,现阶段非遗项目的旅游活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要重视思想构建的重要性,让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播,让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希望组建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平台,一方面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发现更多资源,实现更多产品组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国民旅游诉求正在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以及消费分层、不同层级的游客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产品的大趋势,做好市场分析、从游客需求角度进行非遗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记者 董盈)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