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傅雷家书》读后感——跨越大洋的亲情 

时间:2019-03-28 16:43 发布于:读书频道编辑:A001  来源:朝晖中学

跨越大洋的亲情

——初读《傅雷家书》

朝晖中学八(9)班  王欣悦

大家可否想象,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老人裹着毛毯坐在书桌边,抄写着一万余字的《论希腊雕塑》,希望能将这自己最后的遗物留给孩子当纪念;一位成功的钢琴家在人满为患的舞厅表演,迎来的是激烈的掌声……一本《傅雷家书》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父子情深的金线越过大洋,系着海两岸的父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傅雷在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为此,他不断寄送大量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资料,生怕儿子离开故土后把本土文化淡忘。

“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一位老人竟然能如此客观清晰的看待艺术,丝毫没有迂腐偏见,这样的老人,即使在所谓“新社会”的今天也是凤毛麟角。 可在那个年代,傅雷的艺术修养达到如此境界,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一封封家书凝聚着傅雷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儿子的深切期望。信中,傅雷告诉儿子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对待生活的问题,对儿子进行了引导,如在学习上应该劳逸结合,先学习乐理,切不可操之过急。还有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如在婚恋方面。都像是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有很多封信中,傅雷以父亲的身份为傅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为儿子解决一些困难。也许在傅雷的眼中,作为父亲能够帮得到儿子的忙,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开心的事情。可傅雷有困难时,需要儿子的帮助时,他的内心开始纠结了。当他带着一丝不安的情绪寄出那封家书,说需要儿子寄些所需食品回来时,傅雷的自尊心,很受打击。我想:这不仅仅是傅雷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更是身为父亲的打击。他也许会想过总有一天会需要子女的帮助,只是那天真的到来时,让傅雷的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而我,在短短的一瞬间,明白了父亲的尊严,原来看似高大威猛的父亲尊严其实脆弱无比。身为儿女,我们时时刻刻依赖着父母,当我们父母有难时,我们要及早及时地为他们解决才对。这不仅是我们身为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不仅是我们对父母的一种迟来的爱与报答,更是,对父母仅有的自尊的维护!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总觉得父母是“老古董”,不会懂我们在想什么,所以遇到问题宁可跟朋友去倾诉也不会去和父母谈心。我曾经尝试过给父母写信,信中,我毫无保留的告诉他们我对他们的想法和我的困惑,即使是平常很隐匿的想法我也毫无遮掩,我相信他们能够理解我。后来,他们也会给我一封信。平常潦草的字也是写的工工整整,仿佛我就在跟他们交谈一般,一一解答我的困惑,让我仿佛更加贴近他们的心。而他们也十分欣喜我能够与他们这样真心的交谈。我没想到,短短的一封家书,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原来,子女在父母的心中,是占了那么大的地位;原来,父母想要的不多,只是,我还没注意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傅雷家书》让我明白到,亲情,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伟大的。我想象不出,当傅雷夫妇决定离开人世时,他们的内心该是多么悲痛呀。尤其是让傅雷夫妇割舍亲情而远去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时,他们是否在一瞬间痛得撕心裂肺呢?而我,只能深深叹息一声,深感世道的不公。

曾经不懂父母对自己的爱,如今更要懂得珍惜与把握。孝顺父母,珍惜亲情,从小事做起,从心灵出发。能够和父母一起朝夕相处,伴他们左右,那也是一种无言地温馨与幸福,更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