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个人修养之人生应常怀敬畏
人生当常怀敬畏,这种敬畏不仅是对周边环境的感恩,也是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在生活中,敬畏之心的价值尤为珍贵。
敬畏之心,就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警戒,是保持清醒头脑的“清醒剂”,是医治胆大妄为的“良药”,是警醒决策者正确用权的高明之举。敬畏不是惊恐,也不是畏惧,它让人们警醒,让人们懂得利害、懂得自律,让人们学会做人。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一个人心存敬畏,有所畏惧,就能按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和谐和真善美;一个人心无敬畏,无所畏惧,则会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其结局是极可怕的。
常怀敬畏,是对艺术、学术、社会历史的瞻仰。二战时期,德军大举入侵法国巴黎,当军队大肆进行侵扰掠夺时,却在历史悠久的城堡与大桥下驻足了,这些建筑由此成为全城最完整的战后遗迹。战争的硝烟止步于历史造成的厚重与威严,在历史遗迹面前,敬畏之心是对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心灵的最好救赎。
敬畏,不是简单地对外界屈从,而是以一种谦和的心境,一种不为私利所束缚的心境面对生活。然而,现实中的我们都难以始终坚守这种敬畏之心:教授学术造假、明星哗众取宠是对学术和艺术的亵渎;毒奶粉、毒豆芽更是对生命的漠然和不尊重。在私利和金钱横行的社会,我们每个人恐怕都难以在这股污浊之流中独善其身。而在这种情况下,唤醒人们心中的敬畏,是战胜浮躁虚荣之风的有力武器,它的作用越来越来受到社会的重视。
社会需要常怀敬畏,人的心灵需要常怀敬畏。对艺术表达的敬畏,不仅仅是钢琴家对音乐的虔诚,更是对人类智慧结晶的瞻仰;敬畏之心是人类最好的福祉,我们心中常怀敬畏,这个世界就不会黑暗。
作者: 崔晓婓(潍坊学院)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