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士风——李多宽书法艺术展将在无锡开展
3月23日,“永恒的士风——李多宽书法艺术展”将在无锡市薛福成故居开展。此次展览将集中展出李多宽精心创作的100余幅作品,集中堂、条幅、斗方、瓷艺于一体,展览时间将从3月23日持续到3月31日。
问道于心书法作品风格独具
李多宽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十几岁开始写字,多年的笔耕不辍,加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和思考,让他的书法有了独特的个人特质。
李多宽表示,他的书法创作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以前对书法只是单纯地喜欢,闲暇时间写写画画。后来越深入了解越感受到书法的无穷魅力。“李多宽表示,”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每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钻研,不仅要思考时代背景,还要考虑相互之间的沿袭。我是学历史的,具备历史观,这对我研习书法有很大的帮助,使我能够很快地进入理性。”
李多宽透露,他长期以来读了大量的经典,从经典中汲取力量,提高个人修养。练习书法后,又喜欢上抄经典,“读”换成“抄”,从抄经典的过程中获得读书心得,获得人生感悟。近年来,他又潜心钻研碑文、章草和竹简,在写的过程中去感悟不同时代的书法内涵。
李多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此次展览会有很多“纸头小作”。他说自己喜欢随意地,静静地书写。这些非刻意的创作呈现着他对书法的态度——不功利,问道于心。
书法家李啸曾评价李多宽,“无论是在昔日海关关长的位置上,还是今天的笔墨为伍,他活的都是那么通透。通透,是因为厘清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淡了物质,精神的空间就富有起来。”
“摁着葫芦抠籽”李多宽字如其人
李多宽人生经历丰富,他当过兵,作过公务员,后来又在领导岗位工作多年。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工作,他都做得有声有色。用他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摁着葫芦抠籽的人”。
“组织给什么样的‘葫芦’,我就想法设法把这个‘葫芦’弄得明明白白。”李多宽说,在南京海关工作时,我就每天琢磨海关究竟是什么,它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处于什么位置,南京海关在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来发展。“把心操在这个‘葫芦’上,心无旁骛,才能把工作干好”。李多宽身上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让他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在书法创作中,李多宽同样热衷“摁着葫芦抠籽”。他表示书法是技法、心境、胸怀与哲学思考相融合的艺术,中国书法文化博大精深,要写好书法必须要下功夫,作功课,认真研习,追寻书法的最高艺术情趣。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协原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先生高度评价李多宽的书法,他认为李多宽承袭了书法艺术的正脉,从“二王”切入,又吸取了魏晋气息。而魏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潮的发端,体现出了人性和文化的觉醒。这决定了他气息的高端,形成了他那种书卷气:清遒逸丽,醇古典雅,简静沉稳,和爽铦利。
以“新士风”引领“新世风”
言恭达认为,在李多宽的身上,有一种新时期的士大夫精神。
不同时代有不同‘士风’内涵,不同价值追求、人文关怀与历史担当。今天的公务员,需要弘扬怎样的士风精神?言恭达一言以蔽之——”永恒的士风“。言恭达表示,新时代的士风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内蕴丰富,特质鲜明,引领当下。
言恭达认为,在李多宽的书法当中体现了这种值得称道的新士大夫精神。首先是他对事业的挚爱。多宽在领导岗位上,尽职尽责,用智慧引领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新的士大夫精神必须有这样的家国情怀,历史担当,要为历史创作业绩,为时代创经典。其次,是他的专业精神。一个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最好途径就是把专业精神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多宽懂得钻研工作,善于潜心学习,并不断地深化下去,这种工匠精神使他治学严谨,修养高尚。第三,是他的担当精神。从李多宽的书法当中能看到他对当代人物品质和情怀的传承和对社会担当。我们的官场需要这样有担当的公务员。他们能够真切知道整个中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走向,存在什么问题,危机在哪里,并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社会发展。
“今天的公务员需要坚守时代的文化信仰、审美理想和职业操守。需要呼唤永恒的士风,这种士风也是共和国70年来需要承载的时代人文精神。”言恭达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书法展览,引发思考,也期待当下更多的新中国官员静下心来,深入传统,遵循规律,透析本体,坚守人文操守,提升修为境界。”(记者 李艳玲)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