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严建华:传承傩舞 他有一个“五年计划”
2月19日,己亥年正月十五。泰宁新桥乡大源村严氏祠堂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由15名村民组成的傩舞队正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表演有着民间艺术“活化石”之称的大源傩舞。这是大源村每年的固定节庆活动,也是村里打造的“古傩大源”闹元宵旅游品牌活动。
古意森森的面具,原始粗犷的动作,配合震人心魄的牛皮鼓点,舞者们腾挪跳跃,从严氏祠堂舞到田间地头,给坐落在山野间的各家各户送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说到大源傩舞,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省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桥乡文化站站长严建华。
20多年的抢救之路
曾经,大源傩舞一度中断表演、面临失传,转机出现在泰宁县开展的一次民俗文化调研。谈起当年重振傩舞,严建华仍记忆犹新。“1995年,县里决定抢救大源傩舞这项民俗奇葩,我和村里五六个人成立了傩舞理事会,发起倡议组织年轻人报名加入傩舞队,当时就有近20个人报名。”
在复兴傩舞的路上,严建华走得并不顺坦。由于这项技艺停滞时间过久,乐谱、面具已基本遗失。严建华跑图书馆、档案馆,花了一年的时间去收集资料,还远赴邵武、建宁、江西等地走访傩舞老艺人,学习傩舞的各种舞蹈套路动作。因为怕耽误农时,村民们学习傩舞的积极性并不高,严建华只有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把一招一式传授给大家,用热情和真诚感动村民,大源傩舞终于又复活了。
“傩舞看起来简单,但练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严建华介绍道,傩舞的面具比较大,容易遮挡视线,由于是樟木雕刻彩绘而成,重的达2公斤多。戴上面具起舞,很难把握肢体平衡。同时,傩舞表演讲究团队协调配合,动作还需要根据表演场地环境灵活变换。经过长期的锻炼摸索,他对傩舞进行了创新改进,比如把舞台表演形式运用于踩街环节,使得表演更加活灵活现,增加了趣味性,也烘托了氛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大源傩舞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激励严建华更坚定地走他的傩舞人生路。20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傩舞上,多次带领傩舞队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文化活动中惊艳世人、载誉而归。
向民俗文化要生产力
大源傩舞闯出了品牌,但只有将民俗文化品牌转化为生产力,才是长久之计。严建华介绍道,大源村地处闽赣隘口,历史逾千年,文化底蕴厚重,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和大源傩舞、赤膊龙灯两个非遗项目等金字招牌。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强强联合,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一直困扰着大源人。
前几年,严建华当村支书时,尝试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希望带领傩舞队队员种茶树菇、竹荪、香菇等农副作物脱贫致富,以此留住傩舞力量。但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他和村干部到周边考察后,认为大源村的发展还是应该定位在傩文化,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毕竟,村里还保留着戴氏宗祠、文昌阁、南溪圣殿、严氏宗祠、州司马等代表性古建筑,总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而以大源傩舞、赤膊龙灯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表演,是大源村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村最具特色的优势。
近年来,借助全域旅游发展的东风,大源村主动融入泰宁“高山安养”“乡村旅游”产业,立足自身的生态、人文优势,发展旅游休闲体验业态,给村子发展注入了生机。
2015年,大源傩舞队17名队员集资成立大源傩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它以大源傩舞为依托,以傩舞表演、民宿、餐饮、特色种养等为经营内容,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据了解,仅民宿这一项,如今村里就有35户人家加入,年接待游客达1万余人次。傩舞队队员参与大源傩农家乐的经营管理,平时的劳务所得加上年底按股份分红,每年人均可增收1万至2万元。
2017年开始,大源村常态化举办了“古傩大源”闹元宵、“大源傩”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周边乡镇、邻近县市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体验当地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
留住队伍是振兴关键
尽管大源傩舞名声在外,但旅游产业季节性明显,农村致富门路少,村里的青壮年多数还是在外务工。如何留住人,特别是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这是严建华无法回避的难题。
“傩舞一般靠家族式传承。原来我打算传给儿子,但他觉得年轻人应该在外面多闯荡几年,再谈回乡创业。”没人就没法谈发展,意识到这一点,严建华的担子更重了。曾经,泰宁县其他景区想和傩舞队签订长期驻会表演合同,但“考虑到傩舞离开了村子,就失去了最宝贵的、活的、有灵魂的东西”,严建华认定,必须留住队伍。
“现在的傩舞队有40多人,但参与常态表演的只有15人左右,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平均年龄接近50岁。”为避免队伍“青黄不接”,严建华主动培养村里的青少年学习傩舞技艺,激发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今年春节,有5个小学生来学习傩舞,严建华对每个孩子都视若珍宝。
去年,在他的倡议下,新桥乡文化站牵手新桥中心小学开办了傩舞兴趣班,每周一节课,初步组织了一支15人的小傩舞队。“我计划在今年8月举办的民俗文化节上,让孩子们上台表演。”严建华开心地说道。
在严建华心中,有一个关于大源傩舞发展的“五年计划”。2019年的重点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村里的旅游接待中心,打造特色民宿,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具体点说,要把大源唱曲、大源傩舞等整合起来打造‘大源一台戏’,吸引更多游客。我们还想把旅游接待水平搞上去,以研学方式与旅行社合作,吸引山外的学生走进大源,进行傩舞的互动文化交流。”
“大源村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傩舞这块‘瑰宝’,这是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说到村里的未来,严建华说,外界政策帮扶是推手,更重要的是要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去年,泰宁大源傩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入选福建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名单,让大源傩舞看到了希望。
【本期名片】大源傩舞
傩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图腾信仰,流传于我国南方诸省。大源傩舞,相传由南唐宰相严续从朝廷带到大源,原叫“和藩舞”,是一种宫廷舞蹈,也是古代驱邪镇魔的一种巫舞,现已演变为娱乐表演项目,成为祈福喜庆的舞蹈。
a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