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敢作品展日前在798艺术区桥舍画廊举办
原标题:张敢的动物世界
《旱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张敢作品展日前在798艺术区桥舍画廊举办。没有繁缛的炫技,画作真实朴素、清朗生动,却能读出张敢作为学者型画家对传统与现实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理解,从而表现文化样本的叙事内涵,引人怀想。
作品展题为“我喜爱的世界”,张敢笔下的动物既有象征着雅典娜的猫头鹰,亦有中国神话中的貘,甚至还有张敢的孩子饲养过的一只小鸭子。张敢的导师邵大箴评价,张敢笔下的动物来自日常生活、美术史或神话传说,在画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具有格调的情境与味道给观众传递了纯粹愉悦的享受。
张敢依然记得孩子曾经养的那只叫作“旱宝”的小鸭子。这只小鸭子虽然生在城市,但却活了下来并且长大,它很喜欢人,经常一摇一摆地跟着孩子到处跑。虽然已经放生许久,但张敢仍记得小鸭子吃东西时嘴甩来甩去的样子。
动物影响张敢的认知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张敢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经常看见生产队里畜牧、饲养的动物。小到鸡鸭,大到牛羊马,都是他美好的童年记忆。而今,随着城市发展,生长于此的孩子已经鲜见动物。同时,很多动物之于人生活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马从负重拉车的“交通工具”变成了有钱人的奢侈享受;狗不再看家护院,而成为宠物。在张敢看来,动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巨大变化,物种的原始意义已经被当下人们忙碌焦灼的生活方式篡改,它们的生存空间乃至生存方式都受到了威胁。
《梦貘》
张敢说,正因动物曾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才承载了许多文化想象。从古代岩洞壁画上作为狩猎对象的动物,到驯化后作为生产辅助的动物都说明了这一点。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貘屏赞》以针砭时弊。看了《山海经》中关于貘“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的记载后白居易心生思考:“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难得统一。君王之间日日征伐,铁都做了兵器,铜则塑造了佛像金身,貘没有了食物来源。貘的悲哀,正是时人的悲哀啊!”这样的托物讽谏给了张敢启发,他由此绘制了《梦貘》一画。
许多动物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品质的希冀与颂扬,例如西汉韩婴就在其《韩诗外传》中称鸡为“五德之禽”。认为鸡体现了“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以及“信德”。正因如此,鸡被冠以“司晨”、“长鸣都尉”等美称,张敢据此绘制了纸本水彩画《司晨》。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