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协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第九批成果汇报会
在2018年的冬季,我们迎来了海外研修工程的第九个成果收获期。12月14日,第九批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派出的13位研修人员及全程参与了该批人员遴选、成果评改的7位专家评委齐聚中国美协,召开“2019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会”,从而为第九批研修工程在年终岁尾之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出席成果汇报会的专家评委有:中央美术学院孙景波教授;鲁迅美术学院李象群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林教授、张敢教授;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胡伟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殷会利教授。进行成果汇报的研修人员为历届最多:上海美术学院的陈光辉、河北师范大学的郝首明、西安理工大学的赵新平、首都师范大学的宋红雨、鲁东大学的孟宪平、鲁迅美术学院的沈颖、东北师范大学的汪沐川、中央美术学院的刘立彬、中央美术学院的郑韬凯、中国戏曲学院的张晓杰、中央美术学院的谭奇、故宫博物院的张雅静、中国美术学院的陈柯。成果汇报会由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协会副秘书长陶勤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首先发言。他指出:日前,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018年,中国美协对外交流工作以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为己任,以对外美术交流及中青年美术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宣扬人类和平理想,连接世界共同命运,亮点频现。自2014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和包容互鉴,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形成世界各种文明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进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不同文明彼此兼收并蓄,互学互鉴,就能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为人类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让世界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美好未来。作为中国美协立项实施的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项目,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始终坚守“德艺双馨,国际视野”的文艺人才培养标准,坚持实地调研和勘查,学习借鉴国外最鲜活的成果动态,赢得了美术界的热烈响应。徐里书记的发言博得大家热烈掌声。接下来,13位研修人员结合幻灯片,依次进行了成果汇报。相较以往,本批课题更加注重全面性和深研性,研修目的国大多为首次前往,其中既有欧洲的西班牙、克罗地亚、罗马尼亚、挪威、白俄罗斯、匈牙利、瑞典,也有非洲的摩洛哥,亚洲的尼泊尔,以及大洋洲的新西兰等,以往对这些地区的关注与研究较为薄弱,此次派出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除涉及地域广泛之外,本次研修的效果和质量也有显著提升。该批研修人员对考察对象体现出了研究意识的自觉,其中既有对传统经典艺术的直接体验与影响分析,也有对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敏锐思考与客观评估;既有对纯艺术的品读鉴赏与阐释研究,另一方面则有对土著艺术的认真关注和深入解读;既有对宗教艺术的条分缕析和审慎评价,也有对于与日常生活相关度很高的木质工艺品、马赛克瓷砖等工艺美术史的聚焦与现状点评等。这样视角各异的研究报告汇聚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拼图,展现出可供艺术学界拓展、深研的环节与基础。汇报结束后,各位评委踊跃发言,对第九批成果进行深度点评。中央美术学院孙景波教授称:这些年,中国美协持续派优秀中青年美术家,包括理论和创作各个领域学术方面的后起之秀赴海外研修,我也多次听取从海外归来的年轻朋友们在各个场合下汇报自己的研修成果、感受与体会。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真的是很重要,堪称“功德无量”。这个“走出去”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很宝贵的体验。在座的每个人接触的范围都有限,从汇报中,我觉得自己也借你们的眼睛,借你们这次旅行也进行了一次学习。总得来说,中国美协的海外研修工程已累积了宝贵的成果,值得继续发扬光大。鲁迅美术学院李象群院长称:我同意孙景波教授的意见,听完大家的汇报后,我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美协这项工作已经推进了差不多快10年了。这项工作在全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位艺术家也都踊跃报名参加,这项工作越做越好,越走越让大家看到目的越明确,真正把要做的都做到位了。这里面有挖掘和整合,也有关注当下;有对同一地域文化的不同探索,也有对不同领域课题思考的殊途同归,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到研修人员在学术的观点和使命感。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胡伟教授称:本次海外研修的成果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涉及的不少国家我也是没有去过的。在之前评审论文的过程中,对其中的优点,我给予了明确的肯定;但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我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可喜的是,无论是优点还是不足,我们的研修人员都能欣然接受,并对论文进行一次次的打磨,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论文集中。我希望这种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够贯穿中国美协海外研修工程的始终,使这个项目在未来越做越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林教授称:我总的感觉跟上面几位先生谈的印象都是一致的。通过这13位专家和学者的汇报,我越来越觉得咱们美协的项目日渐成熟,不光是注重对于西方经典美术的深入研究,还注重了世界范围内最广泛的研究。这次考察这几个国家的设定也很有意思,除了欧洲,其他这些国家我也没去过。通过几位学者对当地美术历史脉络的梳理、对当下美术发展态势的介绍,或结合自身实践、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多新的信息。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个项目现在越来越多的得到了美术家的广泛欢迎,而且这个项目就像孙老师说的,这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也是契合国家大的文化发展方略。就总体这个项目而言,我觉得做下来是沉甸甸的,是有份量的,对中青年美术家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称:前面几位老师多提到的是项目的优点,我也有相同的感受,不再赘述。这里我也希望能对研修人员提点想法。有的评委面对面地做点评时,给大家的意见非常直言不讳,我觉得有机会碰到这么尖锐的意见,实际是一件好事,可能会影响你的学术方向、写作论文的深度、改进种种不足等。评委们都是从爱护大家出发来提出意见。虽然汇报时间有限,但我能感到论文深入的程度。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殷会利教授称:九年来,中国美协海外研修工程的确从一开始的“走出去,看世界”,到了今天已经完全上升到一个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向的定位,同时研修人员对域外文化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比如本次研修人员的课题,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以往研究文章“扎堆”的西欧,使我觉得今后在研究工作中,我可能会更加去关注欧洲以外其他一些跨文化研究,特别是阿拉伯文化,还有对当地土著文化的研究。这些研究实际上在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文化的多元性,以及这种内在历史上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课题是在一个向深度和高度不断发展的过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敢教授称:中国美协的中青年海外研修工程现在已进行到第九届,我本人曾在第二届时作为研修人员出国研修。当时对我来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亲自去深入的看,去了解,对我来说非常难得。我觉得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我后来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都有很大帮助。本届研修人员的课题既有对传统的研究,也有对研修国家当代美术发展态势的思考,对我来说都有很大的启发。在此也要感谢中国美协给包括我在内的中青年美术家这个珍贵的机会,希望海外研修工程在诸位的努力之下能够做得越来越好。各位专家评委发表完意见后,会议主持人、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协会副秘书长陶勤称:中国美协的中青年海外研修工程,至今已走过了九年的岁月。研修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实施至今,并在美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与各位专家老师的关注、提携和心血是分不开的。现在,第十批海外研修工程的人员已经陆续归国,正在认真撰写成果。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会突破陈规,大胆实践,第十批海外研修派出国家几乎全部集中在以往未有人员派出的国家,甚至包括如阿富汗、以色列等虽政治局势紧张,却曾拥有灿烂历史文明的国家。该批派出人员的成果值得期待。目前,研修工程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持续支持,因此之后研修人员将成果用于教学研究及创作时,请注明:“中国美协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支持”。中国美协的海外研修工程已走过十年光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期望在今后漫长的日子里各位专家继续给予研修工程大力关心和支持。在这里,中国美协向为海外研修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专家们表示衷心感谢!与往届成果汇报会不同的是:各位评委根据研修人员的现场表现进行打分。现场分数将作为本批海外研修最终评级的参考分数之一,最后我会将为各位研修人员在研修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级结果通知本人所在单位,作为对此国家专项拨款项目的结项环节。本次研修工程的特点在于:首次得到了中国侨联基金会与中国美协共同发起的“中国美术国际交流公益基金”的大力支持,额外增设3个研修名额,为更多中青年美术家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今天13位研修人员交上的凝聚了他们辛苦工作的答卷为第九批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目前我会已启动第十一批中国中青年海外研修工程的报名征集程序。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首次将申报人员的年龄要求放宽到55岁;同时若研修人员在严格遵守与我会所签各项协议的前提下结项,可具备申请加入中国美协会员的一次条件。这也是我会践行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育新人、新文化”的具体举措。请关注我会网站,欢迎全国中青年优秀美术家踊跃报名。(大众艺术网编辑)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