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文化 强化文化自信
挖掘地域文化 强化文化自信
——西师出版社助力重庆文化发展综述之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庆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道路变迁,小到百姓的吃穿住行,都可以构成城市文化的独到内涵,为城市个性的形成、文化的传承发挥独到的作用。而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整理、提炼,对于我们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我们都知道重庆有大山大河,但你是否知道独特的山水造就了怎样的文化气质?我们都知道重庆的火锅闻名中外,但你是否知道重庆火锅的来源及演变?我们都知道重庆是著名的桥都,但你是否知道重庆究竟有多少桥梁,桥梁的风格有什么与众不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溯源、探究,梳理重庆文化及其发展脉络,是文化工作者和出版人不容推辞的责任和担当。
长期以来,西师出版社一直注重挖掘重庆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心策划出版了一大批从不同角度探究重庆历史文化、服务群众的图书,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时代发展。在这些图书中,张勇、周刘波主编的《巴渝文化探究》是一部研究巴渝文化及其基本内涵的著作,着力挖掘巴渝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遗存、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文化精神等传统文化资源,从总体上梳理和解读巴渝文化的系统性的著作,是我们探索、了解丰富的重庆文化的总纲,其目的是增强读者对重庆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他一些图书,从不同角度打量重庆文化,揭示了重庆文化纷呈的异彩。
对重庆文化及其发展历史进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介绍,是我们整理、传扬重庆文化的方式之一。陶灵的《川江往事》全面呈现了川江文化、航运历史、航道治理、沿途风景、民风民俗等。书中记述的水文石刻、风水塔、木排、递漂、绞滩站和信号台等川江风物,有着浓郁的川江文化特色,在老旧事物日益消亡的今天,对它们的记述显示出特别的意义。张晓耿、张译丹主编的《昨夜西风——重庆开埠影像志》展现了自晚清以来重庆开埠的历史进程,以及重庆社会的变迁、重庆人民的艰辛奋斗。罗小卫主编的《故城时光》以重庆近百年历史、生活为创作背景,通过征文的方式,邀请老百姓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配上精美而珍贵的新老重庆图片,目的在于寻找历史的记忆,唤醒重庆人心中对老重庆的特殊情结,也能帮助年轻人认识不一样的重庆,从中获得文化的启迪和自信。
重庆被人们称为桥都,桥梁文化是重庆文化的特色之一。要在大山大水之间获得大发展,肯定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桥梁。桥梁沟通江河、山谷,也连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心理,形成了重庆文化的特殊内容。重庆市桥梁协会、重庆国际交流促进会编著的《桥都重庆》从工匠精神与技艺的薪火相传,长江、嘉陵江、乌江的长虹卧波,大都市随处可见的城市立交桥等方面,通过发展历程、跨江大桥、城市立交和山水桥城等四个部分,以大量精美的图片,为读者展现了重庆桥梁的历史与雄姿。重庆市桥梁协会编著的《重庆桥梁》系列图书,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和言简意赅的文字、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明朗的板块类型,集中而全面地展现了重庆地区的各种桥梁,客观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城市路桥建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食是重庆的一张名片,也是重庆文化的重要内容。李伟的《味澜世纪·重庆饮食(1890—1979)》是一部讲述重庆餐饮文化的著作,以重庆餐饮史上的大师入行、成长、发展、辉煌为主线,以人物立传的纪实文学形式,纵写历史,横写菜系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地位、影响,全面介绍了巴渝饮食文化、渝派川菜的特点。司马青衫的《水煮重庆》对重庆饮食文化追根溯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解读重庆文化,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重庆都市广播电台组织编写的《吃在重庆》系列图书介绍了多种重庆特色食品,简约的介绍、精美的图片定会使读者味蕾大开。李德建主编的《重庆火锅全书》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全面地探讨重庆火锅及其历史、现状的著作,追溯了重庆火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记述了重庆火锅的制作技巧、主要菜品及其特色,总结了重庆火锅日常经营管理的经验、方法,还以故事的形式描述了重庆知名火锅企业的创办发展过程、重庆火锅名人的创业故事等等。谢刚中编著《重庆豆瓣酱酿造》既探究文化,也介绍技艺,是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图书。袁昌曲主编的《重庆市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介绍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为丰富巴渝文化的内涵增加了特殊的分量。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这些图书,或探讨巴渝文化之要义,或讨论民风民俗,或勾勒桥梁文化,或落笔饮食文化,都具有明显的重庆地域文化特色。而这些文化,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支撑,并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延续着重庆文化的根脉。
@重庆晚报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