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惠民 为幸福生活“加码”—改革开放40年来绵竹文化事业发展回眸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更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漫步绵竹街头,体育中心、三馆三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剑南老街……日臻完善的文体基础设施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着绵竹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精彩纷呈的文体赛事,散发着绵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内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始终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不断加大文体设施基础建设投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力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5年,绵竹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文化模范县”,同年11月被文化部、劳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县”。2014年、2015年文化部先后授予绵竹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年画之乡等称号。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殊荣。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服务不断提升
每天傍晚,宿迁广场上欢声笑语一片,大爷大妈们跟着悠扬的音乐跳起了坝坝舞、国标舞。广场旁边,市民们在拉力器、跑步漫步器等健身设施上忙着健身。
“我们年轻那会儿,想找个地方打乒乓球都很难找到,现在河边路边到处都是健身器材,每天晚饭后一出家门就可以锻炼身体,生活真是越来越有滋味。”家住金陵家园的王富友大爷对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满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体育场馆、博物馆等建设,加快镇、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随着体育中心、三馆三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公共文体设施的建成,我市文体硬件设施得到跨越式发展,这些文体标志工程不仅成为了绵竹城市靓丽的景观,也使绵竹公共文体服务设施水平提前了20年。在精心打造城市文化精品的同时,我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也同步开展,整合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图书室、体育活动室等资源,完善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各村、社区文化室,实现了镇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农家书屋)。各乡镇多功能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的建成,各村及农村聚居点的农家书屋、健身设施等建设,使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得以大幅度提升,全市市、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市文化馆、图书馆、年画博物馆、市博物馆(文管所)、体育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体设施常年免费开放,实现了图书、电子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增强了为城乡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解决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公共文化向聚居点延伸,向居民身边延伸。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2018年11月23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剑南镇姊妹花川剧团承担的戏剧下乡惠民演出走进西南镇檀兴村,为村民们表演了折子戏《杀狗惊妻》和《偷茶壶》,贴近生活的表演向村民们演绎了一场孝老敬亲的故事。“年轻时看个坝坝电影还要跑好几公里,现在,川剧表演都送到家门口来了!”檀兴村60多岁的张婆婆笑得合不拢嘴。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发展文艺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围绕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认真抓好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及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赞赏。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百姓戏剧舞台”、“新春唱大戏”、送戏到乡村等30余场,协调开展川剧座唱60余场。以“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契机,抓好文化下基层惠民活动;以群众参与为目的,组织抓好广场文化活动和大众文化活动,使文化活动切实惠民利民,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业余文艺团队达20余支,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00余场次,观众近30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以文艺创作为载体,不断挖掘民间优秀文化作品及人才,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以绵竹年画为背景创作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年画受到中央、省、市及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向全国进行推广使用。“绵竹年画节”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活动类)。歌曲《旗鼓阵》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忠诚》获中国音协《歌曲》晨钟奖,曲艺作品《小先生》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年画传奇》电视连续剧入围省“五个一工程奖”;川戏《真情》在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荣获二等奖。2014年,三彩画坊被《中国文化报》专题报道,两幅绵竹年画作品参加国家组织的农民画展,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体育赛事精彩纷呈 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2018年9月13日晚,市体育馆内灯火通明,“剑南春杯”2018年全国(U21)青年篮球锦标赛第二阶段比赛(四川绵竹赛区)正在激烈开展。新疆广汇、八一U21篮球队、广东宏远、浙江广厦,全国顶级球队精湛的球技让绵竹市民领略到竞技体育的风采和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紧紧抓住全民健身战略机遇,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随着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市群众性体育协会不断发展。目前,我市有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30余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余人,健身人群不断增加,覆盖了老、中、青、少各类人群。在政府部门及体育协会的组织下,我市结合全民健身日、德阳体育日、年画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开展足球、篮球、骑行、迷你马拉松、太极拳、太极剑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健身活动,每次活动参与人数达万余人左右。
我市充分利用完善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拉丁舞、游泳、登山等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在全市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我市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利用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开展的优势,我市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连续8年承办了全国篮球俱乐部青年锦标赛,近几年还承办了滑翔伞全国选拔赛等全国性体育赛事以及省、市各项重要赛事。去年5月,我市又承办了中国自行车联赛四川绵竹站分站赛比赛,在全市进一步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为下一步群众体育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0年来,绵竹的文体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体育比赛从本土走向全省全国,如今还不断承办全国性的大型体育赛事,绵竹的文化体育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带给人们精神愉悦,让全市群众在生活富裕的同时得到文化的滋养,让绵竹人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去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